#!time!#众人眼里,乌镇是古老的江南水乡,然而,于文创者而言,乌镇是一个“楚门的世界”,艺术的天堂。
当两者邂逅,乌镇便有了光环,朦胧的,飘渺的,好似薄雾笼罩,又好似炊烟袅袅。亦真亦幻之间,乌镇的文艺范儿有了独到妙处。
不知从何时开始,乌镇古色古香的环境,被频频搬上荧幕,《橘子红了》、《似水年华》、新版《红楼梦》……任选其中一部,均是耳熟能详的热播剧。
日前,听闻又一电视剧组正在乌镇西栅景区赶拍。怀揣着好奇心,记者探班该剧组,试图解读戏剧和乌镇的那些情缘。
一个制片主任眼中的乌镇
漂亮,从来都不是一个奢侈的形容词。
在临水小店,见到制片主任杨先生时,他脱口而出的便是“漂亮”二字,不选其他的形容词,是因为觉得,过浓过淡的措辞都不足以表达。
杨先生不愿让记者提及他的名字和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的剧名。惟有从乌镇当地人口中探知,这部剧,名为《抓住彩虹的男人》(暂名)。
来乌镇,是第一次,但是听说乌镇,却不止一次。杨先生朝窗外望了一眼:“乌镇,名声在外,早就‘眼馋’了。”
谈到此次取景乌镇,杨先生坦言,主要是这部戏的故事就发生在民国时期的江南小镇。那时的街、那时的桥、那时的水、那时的屋……乌镇的恬静与剧情要求完全相符。
“这样的场景给拍摄带来了最大的惊喜——真实感。”杨先生说,演员只要一穿上戏服,置身其中,就成了剧本里的人。
拍古装戏最忌讳穿帮镜头,在乌镇则无需担心,周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现代陈设,电线等线路全部采取地埋……也就是说,不用进行大规模的场地布置和人为的隐蔽措施就可以直接拍摄。
拍戏的忙碌是行内众所周知的。欲边拍戏,边享受,几乎难以实现。但乌镇是个例外,杨先生说,在处处是景的地方工作,惬意。尽管是题外话,透露出的却是一份怡然自得,原来,拍戏亦能“慢半拍”。
他们拍戏,乌镇人看戏
一些剧组第一次到乌镇拍戏,也许感觉是新鲜的,但是,乌镇人看拍戏,早已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了。
纵然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可因拍戏的缘故,乌镇名声大噪,给乌镇人的生活多少带来了一些乐趣和变化。“我还记得,那部电视剧的名字叫《徐文长》,好像就在修真观附近拍摄的。”现年28岁的南宫社区居民小沈,回想起十四五年前初见拍戏的场面仍记忆犹新。当时,拍的是室外戏,很多游客也觉得十分新奇,纷纷驻足观看,把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
小沈在人群中拼命往前挤,她笑自己“异想天开”,以为站在前边,就会有机会上镜。
不过,这段经历后来成了小沈“傲人”的谈资,尤其是在上大学的4年里。她说,第一天到寝室,大家聊着各自的家乡,她就毫不保留地讲了自己的“段子”,引得室友好奇万分。一来二去,大家很快热络起来。
当年的小沈挤得满头大汗,相比之下,西栅景区永平粉团铺就幸运多了。“去年,《黄飞鸿》就在店门前拍戏呢。”店员方友爱说,她一眼认出了主角彭于晏。“好壮观呐,有人拿打板,有人管道具,有人举着又细又长的麦克……总之,好几十个人呢!”方友爱在一旁看,发现原来一个镜头就要拍好几遍,“当演员也挺不容易的。”
看归看,方友爱还是有些“私心”的。她一边蒸糕,一边遥想着:“等电影上映,游客就能在电影里头看到永平粉团铺。到了乌镇,自然会寻来。”
戏剧文化融入古镇血脉
10多年前,黄磊在飞机读物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鸟镇”的报道,立刻被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这里叫“乌镇”。
来乌镇时,公路上甚至没有醒目的路标,路旁是一间间灰色的鸭舍。推开景区小门,黄磊看见古旧的街道,炊烟袅袅,有人洗衣,有人做饭,怡然自得的样子。于是,《似水年华》选择了乌镇。
时至今日,已不知有多少剧组来到过乌镇。从坊间流传,到亲眼目睹,再到习以为常,乌镇人习惯了,乌镇也习惯了。
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邵云说,乌镇展现的是老底子的风貌,明末清初的街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散发出江南文化气息。这份气息与临时搭建呈现的感觉不同,是活的、灵动的。
将乌镇装入镜头里,于是,这个小镇名声大噪。乌镇国际旅游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坦言,《似水年华》让乌镇家喻户晓,刘若英的代言,使乌镇深入人心,拍摄影视剧所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本地文化融进剧组文化,剧组文化推动本地文化,两者结合迸发出与众不同的火花,恰好点缀了乌镇的淡雅色彩。《似水年华》热播至今,乌镇从东栅发展到了西栅。越来越多的摄制组的到来,也传递给小镇一个信息——保护乌镇当地文化。“我们正在倡导‘文艺复兴’。”邵云说,去年开始,公司提出文化梦,融合农耕文化、戏剧节等元素,推广传统文化。
这个小镇的“戏剧梦”,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