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埠快拍小友皮皮求摄
西湖边有九个村子,茅家埠、梅家坞、龙井等都在其中。这几天,西湖街道一直忙着给九个村子整理“故事集”,比如村子是怎么来的、出过哪些名人,有什么和别村不一样的特色等。
整理到茅家埠的时候,工作人员王林忽然有个疑问:现在村里259户人家,没有一户是姓茅的,为什么会叫“茅家埠”?
王林是新杭州人,在杭州生活了不到10年。她先去问了朱哲楠——茅家埠村的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呆了六年,和家家户户都很熟。可是小朱说,这个问题他也搞不清,他还问过村里的书记、上任书记、上上任书记,都说不上来。
两人决定,去问问村里的老人。
没有一户姓“茅”的为啥会叫“茅家埠”
没有姓“茅”的但有姓“毛”的
杨光,92岁,是村里的文化人,出过文集《四明恋》,里头还写到了茅家埠出生的都锦生。老人说,村里姓“茅”的没有,但是有姓“毛”的:
“明朝的毛文龙啊,就生在茅家埠!我书里没写,但是个厉害角色。开始是小兵一个,后来一路当上了平辽总兵!后来么,被袁崇焕一刀斩了。
“现在村里有两个大牌坊,一个湖光牌坊,一个红光牌坊。以前牌坊底下唱大戏,有一出戏说的就是毛文龙在茅家埠吊孝的事。
“村里人记着他,就叫了茅家埠。”
我查了资料,毛文龙是明朝末期将领,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
但是,杨光52岁的儿子阿庆以及和杨光差不多年纪的、90岁的欧福明,都觉得毛文龙和茅家埠的关系,谁也说不清,也没办法考证。
欧福明说:“村里倒是有一户姓毛的,但肯定和毛文龙没有关系,他们是我爸爸那一代才搬过来的,那家儿子和我还是小学同学呢。”
阿庆说,现在村里的四个大姓,分别是马、孙、杨、赵。其中,杨家和马家,是从丁家山迁过来的。
以前茅草多还是码头
所以叫做“茅家埠”?
在阿庆看来,茅家埠这个名字的来历很简单,“以前这里是船码头,茅草肯定多,所以就叫茅家埠”。
浙江大学退休老教授、杭州市地名专家委员会委员候慧粦,也帮我们查了资料。她说,古代时茅家埠一带是西湖边众多船埠中的一个,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起的,和它同一批的,还有赤山埠,也是以码头命名。
到了宋代,茅家埠曾叫茆家埠,读起来是一个音,但字变了。为什么?史料里没有记载。
明代时,这里又改名叫毛家埠,还有人叫毛家步。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候慧粦的说法,倒是和杨光有些像。候慧粦说,毛文龙死后,他的幕僚认为,应该送回杭州老家,就选了茅家埠下葬。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就叫成了毛家埠、毛家步。
后来,西湖湖西水面渐渐淤浅,茅家埠作为船埠的作用逐渐消失了。不知道为什么,村子的名字又改了回去,叫回了最初的茅家埠。
老底子杭州人烧香
都是从湖滨坐船到茅家埠
再走上香古道
欧福明,当过村里的会计,现在到了耄耋之年,精神还是很好,只是耳朵有些背,要大声喊他才听得到。
“我们家,十几代了,就住在茅家埠,不走,舍不得。”欧福明指给我看,过年时他写的一副大红色对联,贴在玻璃门上,已经有些褪色:“自然风光胜桃园,世住灵山佛地边。”
欧福明说,以前茅家埠有集镇,是西湖边最繁华的村子,周边鸡笼山、翁家山、三台山、杨梅岭的人,都来这里喝茶、买东西,小孩也都到这里来读书,很热闹呢。要是到了上香的日子,大家也都会走茅家埠。
阿庆也就是杨光老人一家,1952年搬到茅家埠,说起老底子上香的事也是头头是道:
“最早的时候,杭州人都是湖滨雇条小船,一直摇到茅家埠,靠岸,往西看,就能看到天竺山上的双峰,像天门一样,大家就知道该烧香了。
“还要走上香古道,一路上斋堂啊商铺啊到处都是,路上吃个素斋,再一路走进寺里去。有钱人家么,还会雇个轿子,坐轿上去。”
欧福明翻出了一本发黄的老相册,都是1999年左右拍的。和别人家满是合影的相册不同,那里面的照片都是茅家埠村的场景,以前的老房子、老石板路、茶田,都拍了下来。欧福明说,他有个侄女很喜欢拍照,每次洗好照片送过来,他就在照片下,用钢笔一字一句写好,拍的是村里哪个地方,又是哪天拍的。
相册里有一张,拍的就是茅家埠走去灵隐寺的上香古道。窄窄的石板路,两边都是耸立的水杉树。欧福明说,照片拍完没多久,村里就开始修马路,2001年修好后,上香古道就很少有人走了。
再后来,上香古道又恢复了,还是青石板,沿路漫步,去灵隐大概20分钟,现在很多杭州人周末都会去走走。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子刘云 通讯员 王林朱 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