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太阳下吹晒的半圆形棉兜“纯粹如玉”,稻草编织而成的草鞋整齐精致……上周六,崇福镇店街塘村文化礼堂,成了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开着电动车、搬着长凳子,那日店街塘村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这便是浙江省从2012年起推进建设的乡村精神文化地标——文化礼堂,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幕。
一块石头、一段残碑、一座石拱桥、一间院落、一条遮天蔽日的绿道……行走在桐乡大大小小的村落间,每一座文化礼堂都给人“豁然开朗”之感,那里的一切都透着江南水乡的灵性。
27个礼堂,27般模样
去年,桐乡建成的27个文化礼堂已投入使用。它们或是旧房改建而成,或是全新建造而成,27个礼堂,有着27般模样。
走进洲泉镇坝桥村文化礼堂,仿佛看到了上世纪70年代那个红旗招展、喊声震天的年代。“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几个红色大字醒目地刷在白墙上。一些富有年代感的资料也都张贴在礼堂的墙壁上。
礼堂内陈列其中的90多幅老照片,更是将人带回到那段永远抹不去的岁月。
濮院镇新联村是文化礼堂省级样板村,也是桐乡首个村级文化礼堂。走进礼堂,在一楼到二楼的过道上,不仅挂着印有《论语》的道德展板,还有近百名村民的笑脸照片组成的“笑脸墙”。一幢幢洋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排排绿树郁郁葱葱。在新联别墅二期的鹅软石路边,18块木质展板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这里,比城市少了一份繁杂的喧嚣,却又比农村多了一抹现代的韵味。
驱车行进数公里,带着对未知村落的好奇,记者来到屠甸镇汇丰村时,被外形呈六面塔形,楼高25米,共6层的“汇丰楼”惊喜到了。初探古朴典雅的“汇丰楼”,刚踏入一楼正门,迎面便是一篇《汇丰楼记》,讲述了汇丰村的前世今生。二楼是一尊于谦像,一旁是那首流传千古的《石灰吟》。站在6楼塔台上凭栏眺望,则可以俯瞰汇丰村全貌。
飞檐、马头墙、戏台、文体活动室……同样是礼堂,却有着不同的模样。然而,在桐乡建成的27个文化礼堂里,我们感受到的却同是江南水乡的风雅,诗意栖居的韵味。如今的它们,已成了所在村落的村民集聚点,更成了所在村落的文化新名片。
我们的小日子离不开文化礼堂
以往,生活在桐乡农村的老人,不出早市的日子,他们的早餐一般是家中的一碗白粥,配碟咸菜或是花生米。如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汤圆、面条,丰富了乡村老人一个个日出而作的清晨。
早上6时,在崇福镇店街塘村的文化礼堂内,记者见到了83岁的村民唐进荣。一碗咸菜肉丝面、一壶刚泡的浓茶,以及与同村老人的闲聊家常、看看东西两面墙上挂着的电视……这是店街塘村文化礼堂建成后,唐进荣清晨的模样。“相比市集,这里的早饭便宜,肉丝面4元一碗。”唐进荣告诉记者,凌晨4点起床的他,洗漱完毕后,都会散步来到文化礼堂,吃上一碗面,看上一会电视,直到7点才回家。
傍晚时分,夕阳把屠甸镇荣星村映照得分外美丽。树阴下,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聚集在广场上跳起了排舞。文化礼堂的出现,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以前,晚上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在棋牌室打麻将。村里的文化礼堂建好后,大家晚饭后都会聚在这里,跳跳舞、打打球、散散步……”村民沈永明告诉记者,吃过晚饭,来广场上散步健身,已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在崇福镇东安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以前常年住在桐乡市区的儿子家,如今却执意回到东安村,“老家空气后,又热闹,白天在活动室下棋、看书。晚上还能到广场听歌跳舞,相比城市生活,这种日子是一种享受。”吕老伯说,如今,他的生活,已经有点离不开文化礼堂了。
喝茶、听戏、看书、听讲座、置办酒席,讨论时事以及比拼棋艺、球艺……从多数村民口中得知,对于文化礼堂,他们是越来越向往了。
今年还将新建20个文化礼堂
礼堂,这个具有时代感的名词,如今有了全新的阐释。桐乡在去年首批建设27个农村文化礼堂的基础上,计划今年新增20个农村文化礼堂,积极响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建成1000个文化礼堂的要求。
依托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大会堂、文化活动中心等,不大兴土木,在室外统一使用LOGO,在室内悬挂国旗和“浙江价值观”标语等方式,来实现精神内涵的统一。
在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中,桐乡市各村落因地制宜,对本土特色文化进行了充分挖掘。在屠甸镇汇丰村,民族英雄于谦是村民引以为傲的先祖,“汇丰楼”内,于谦雕像,便成了最大的亮点;洲泉镇东田村是一个由皮鞋工业发展起来的专业村,在文化礼堂重建的过程中,突出了该村的皮鞋工业特色;洲泉镇坝桥村则对蚕桑文化进行了挖掘……
◆记者手记
酒席、戏曲、排舞、灯谜……自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启动以来,散落在桐乡村落间的小小礼堂聚集起了淳朴的人气。
每一个文化礼堂,都各自记录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种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它满足了村民举办文化节庆、文体活动以及议事集合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所在村落展示形象,讲述历史,传承孝义文化的重要场所。
与以往基层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寻求的是家与国、古与今、内与外的结合。
然而,在热闹淳朴的人气、深厚的文化味背后,记者也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听说过村里改建了文化礼堂,但是没有去过。”说起文化礼堂,这是崇福镇联丰村25岁村民马夏杰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文化礼堂所在村落年轻人的一个缩影。文化礼堂对于村中年轻人的生活而言,或许远未那么紧密。
如何在“身有所栖”之后,让全体村民“心有所依”?如何在抓住文化礼堂的共性之余,突出各村自身的特色?
希望这样扎根本土,有着泥土清香的文体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展示日,而是“细水长流”。更希望这样的文化礼堂,不仅仅局限于样板村,而是走进全市老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