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旅游人文 正文

从繁华转向沉寂的温岭潘郎老街(图)

2014-05-15 10:25  来源:温岭日报记者 黄晓慧 文/图

昔日商埠,繁华付逝水。 

潘郎老街。

    东岳庙庙会,花鼓娱神。

 这里曾经是茶馆。

老街佛像作坊。

赵淑富讲述悲惨往事。

  从繁华转向沉寂的潘郎老街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为迎接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温岭日报特与温岭市文广新局合作推出“太平遗韵”栏目,介绍温岭的文化遗产,敬请读者垂注。

  整条街透露出来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让人感觉时间似乎在此凝固了。

  元朝潘德老建潘郎桥,街以桥名

  关于潘郎地名的由来,大溪当地有民间传说,大意是说:

  元朝时,潘郎家富裕,其父母送其寄居里环岙庵堂,托付师太管带。师太收养一姑表亲戚的小尼姑名陈度娘。正当青春妙龄的两人,长久接触,产生爱情。

  师太察觉,谎称陈母病重,速去看望。又同潘郎父母商议,送潘郎从陶家埠上船赴京赶考。陈度娘回家后发觉受骗,回庵却不见潘郎,先是昏倒在地,后打伞追赶,不幸跌入滔滔河水中,雨伞随风飘到新建河附近。

  后潘郎功成名就,不忘旧情,在陈度娘葬身之地建一座桥称陈度娘桥,雨伞飘到之处建一桥名雨伞桥以示纪念。

  不过,《太平县志》记载却是说,元元贞初,大溪沈岙村的潘道之建了潘郎桥,潘郎因桥而得名。

  《嘉庆太平县志·选举志》载:“潘德老,字道之,号恕斋,陈山人。元贞间,台省荐为宗晦山长,转宁德学谕。”他曾任福建宁德学谕(教谕)。因为这条河上,“一水三桥”(潘郎桥、元家桥、陈大娘桥),人们就将三座桥的名字凑起来,编造了“陈大娘愿嫁潘郎”的故事。

  其实,在潘郎街,现在最大的姓是邬姓,那为何不叫邬郎桥而叫潘郎桥呢?当地也有一个民间故事作了解释,说是潘郎立街后,县官前来祝贺开街,潘姓人在各路口向人发麻糍,叫大家说是到潘郎街上去赶市,这样,潘姓人就将此街命名为潘郎街了。

  东岳庙原先在老街上

  上月27日,是农历三月廿八,照例又是大溪镇潘郎东岳宫寿诞,东岳大帝即商周时期的忠臣黄飞虎。

  “……千秋血食,万代绵延,幸蒙神恩,靡时弗瞻,保国家一统山河,社稷安宁;保社会促和谐,五谷丰登;保人口得平安,家门吉庆;保事业促发展,事事顺心……”温峤镇上墩村的林晓春宣读的寿诞祝寿文,内容不外乎国泰民安,平安发财。

  两位唱排街的,则在献盘环节,将祭品一盘一盘唱过去。

  林晓春是第一批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为《温岭滩簧》),而唱排街献盘的一男一女,其中女的是江厦村的潘金美,曾出版过《观音经》。

  潘郎的东岳庙,其实原先并不在如今的茅山南麓东坡上,而是在老街上。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深得十八保百姓的崇仰。

  现在的东岳庙,是同源宫的一部分,同源宫包括禹王殿、十王殿、胡公殿、关公殿、三清殿等,原来的各庙(殿)建在街区或街口,因种种原因被拆或移作他用。

  改革开放后,大家集资,才于1987年冬重建于现址。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当地保下百姓,扛猪牵羊,鼓乐齐奏,纷纷到茅山同源宫庆祝东岳庙寿诞。

  郑黎青一九一七年创办尚志小学

  与同源宫相邻的是大溪四中,临近老街,在鸿溪河边的则是潘郎小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据潘郎当地文化人杨宗达老人生前撰文介绍,该校前身为1917年西山金人郑黎青创办的尚志小学(初小),郑黎青,名礼光,字克昭,曾任福建盐场大使,致仕(退休)归里后,于1917年创办尚志小学并自兼任校长,经费部分筹自猪场(潘郎猪行的场租费)。

  他的长子郑振埙,是百年温岭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温岭县志》有小传。

  郑振埙在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1年,与同乡闻诗等人在京创办《新横湖》杂志,宣传新文化。如今,温岭档案馆内还珍藏着一期当年的杂志,有蔡诵芬等人的文章。

  郑振埙后在东南大学任教授,曾离婚,并以“旷夫”笔名写了《我自己的婚姻史》在《妇女杂志》(1923年2月)上刊登,引起广泛关注,大作家茅盾等也撰《评郑振埙君所主张的“逃婚”》参与讨论。

  尚志小学1933年在校长张骥任上开始招收高年级学生,从此大溪地区才有完全小学。后改名为潘郎小学,到文革时,曾改名为“红水”小学。1986年,潘郎撤乡建镇,改为潘郎镇中心小学。

  尚志小学(潘郎小学)曾培养出许多人才,其中温州医学院蔡孔长教授和台湾的赵制阳教授(大溪念母洋人)就是其中的两位。

  日机在潘郎街投下两枚炸弹

  《温岭抗日战争纪实》中有梁学平撰写的《日机侵袭潘郎轰炸事件调查》一文:1941年4月16日,潘郎街市日,两架日机侵袭潘郎,投下了两枚炸弹,一枚落在赵德的屋后,另一枚落在附近田里,敌机又用机枪扫射地面人群。赵德夫妇炸得血肉模糊,其子赵淑夫(应为赵淑富)一只眼睛被炸瞎。当时,潘郎共有17人死亡,伤4人,小屋一间炸塌,一间受震损。

  “当时,我们出来宿后门口,后门口有个池,边上原来有株桃树,被絮盖在桃树上,人隐在桃树下。炸弹扔下来时,我爸被炸死,我当时还在娘怀里吃奶,弹片从我娘胸口飞进去,炸伤了我一只眼睛。我还有个上十岁的叔伯兄弟赵炳贤,也被炸死了。”被炸后,赵淑富的伯父含泪从血泊中抱起小淑富,小淑富腰上、脚肚子上也都还有弹片,当时取不出,去冠屿屿孙医院去取弹片,但赵淑富的一只眼睛从此瞎了,不到三周岁的他成了孤儿。

  赵家原来还保存着一张留有弹洞的长板凳,上次党史研究室来人调查了解情况后,动员他将板凳捐赠给温岭党史馆(筹),2009年9月9日,他捐出了这张板凳。

  “当时,这里有桃树、栾树,这株樟树是野生的,我今年77岁了,这株树有52年历史了,曾经有人出价8000元想买这株树,我想,这株树一定要保留下来,让人们知道,当时的炸弹就扔在这株树的附近。”赵淑富说。

  民国初年,潘郎曾是温台枢杻

  不管怎样,潘郎在民国初年,却是因水路交通发达而街市兴旺,如日中天。

  1913年时,当时温岭只有一区两镇编制,一区即城关,两镇为箬横镇和潘郎镇,1914年才有泽国镇和松门镇编制。1936年至1940年,潘郎还是温岭县北区政府驻地,可谓极一时之盛。

  杨宗达还编写了《也说潘郎》这么一本小册子,据记述,潘郎街在当年繁盛之时,有六大特色:

  其中之一是嘴拱吴越的潘郎猪。这种猪具有成熟早、产仔率高、母性好等优点。过去,每逢潘郎集市日,来自永嘉、大荆、洪家、秀岭、北岸等地的猪贩就云集潘郎,这里成为台州主要的猪仔集散地。“潘郎的猪,在台州六县都是有名的。”

  特色之二是设在东岳庙的衣裳行。各种颜色的和棉、毛、麻等各种原料制成的衣裳被服,摆满了东岳庙大殿、左殿、右殿、后殿。买卖人有来自乐清大荆和黄岩路桥的,少说也有上千人。最盛时是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后消失。

  特色之三是飘江过海的白石泥。这是做碗的好原料,上个世纪初叶、中叶,年开采量就有上百吨,每吨两元。抗战后期,矿源才告枯竭。

  特色之四是较为气派的前、后当。潘郎街上旧有潘泰益(琛山人开)和潘泰裕(温峤西洋潘人开)两家当店。北边的称前当,南边的称后当,后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毁于大火,前当抗战期间关闭。

  特色之五是三家救死扶伤的药号。最早的一家是开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赵天一斋,后面的两家是新开源、叶寿春。民国年间,夏禹平、谢济川、叶醒尘等八九位医师逢市到店坐诊。

  特色之六是芙、海邮道的中转站。1913年时,就由赵庚亭先生请准,在潘郎设立信柜,由赵天一斋药店代理业务。每天,从海门(椒江)和乐清芙蓉都有邮差到潘郎歇脚,互交南去北往的信件后,第二天早晨奔向原地。潘郎此时为温台两地120里邮道的中转站(距离海门、芙蓉各60里),台、温两府的交通枢杻、重镇。

  沧桑老街,即便是市日人也不多

  而今,潘郎街建立了新街,现在的潘郎老街早已没有过去的热闹场面,看上去平平淡淡,即便是农历五、十市日,老街上的人也不多。

  在水门后村的下街路段,我看到了一间街面老屋店面上用蜊灰装饰着“建筑工会”四个大字,还有个五角星。敲门问了主人吕女士,也说不出什么名堂来,只说这屋子,原来是供销社的,后来出售给她家。对面仍是供销社的,开着农资店。

  另外,街上还有“上海越浪制泵厂销售部”、“定做正宗蚕丝被”、“正骨推拿”、“长茂鞋庄”、佛像作坊、文化生活用品商店等店,佛像作坊斜对面的一幢街面屋,看上去岌岌危矣!

  整条街透露出来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让人感觉时间似乎在此凝固了,倒是乱涂画的“办证加手机号”这几个黑色大字,才有了我们现在时代的气息。

  与温岭其他地方,如神童门街老街等一样,它的沧桑变化,让人生出许多感慨来。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陈丽丹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