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旅游人文 正文

余杭纸伞:点亮中国设计 老师傅期待更多传人

2014-04-29 08:2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包璇漪 范建荣

  

品物流形设计师团队,从左至右为克里斯托弗、乔瓦娜和张雷。

        房金泉师傅制作的伞骨,历三十年不走样,但他却等不起下一个十年。

  年轻的设计师张雷,4月中旬刚在米兰设计周上策划了一次名为“融·丝——从西湖到米兰”的成功展览。4年前经由余杭纸伞“点化”,他在中国传统手工艺里获得设计灵感,从而找到了一个标记自我、立足世界的基点。

  纸伞转动,桃花纸上图案变幻,仿佛混淆了时空。众多传统手工艺乃至非遗保护项目,已经或行将消失。当一切都快速向前,我们还能抓住什么?保护与继承,重生与裂变,年轻的设计师强调,他一路行来,只想要立足当下,问出一个“传统的未来”。

  两代人相互救赎的故事里,不重弹哀歌,只蜿蜒出一条新路。

品物流形作品“落”。

品物流形从余杭纸伞糊伞工艺中汲取灵感设计的作品“飘”。

  自然造物:

  一个中国设计师的救赎

  张雷毕业于浙江大学,作为设计师,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2004年。但是直到2009年,他都苦于自己的身份未明。

  “我在杭州做产品设计,但是渐渐发现,许多客户要求的是,你做的产品要像某个国际品牌。‘像’对于设计师来说很痛苦,它像紧箍咒,抹煞你的创造性和可能性,逼着你去山寨。”张雷回忆那段岁月的煎熬。

  中国有自己的设计么?这拷问逼迫张雷,让他想要从窘境里“跳”出来。2009年,张雷暂停了手里的一切业务,游学欧洲,想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做什么?”

  在意大利的法拉利小镇,听小镇孩子骄傲地说,长大要做一个普通的汽车工人,张雷被触动。法拉利高度现代,又何其传统?手工艺里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这让他醍醐灌顶。在米兰的一次设计展上,他尝试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再造,设计出了一根独特的中国蜡烛。

  这让张雷在众多设计师中,有了自己的识别度。而这一份独特,吸引了参展的一位塞尔维亚女设计师。乔瓦娜由此认识张雷,并爱上了他。与张雷在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一同学习的德国设计师克里斯托弗,也认同了张雷在不断地自我甄别中,脱胎于中国道家智慧而成的设计理念。“道法自然。其实在今天的欧洲,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家智慧,恰恰很有知音。”一拍即合的三人一起回到了中国,在余杭创办了设计品牌“品物流形”。

  一同寻寻觅觅。2010年底到2011年初,设计师们与余杭纸伞师傅一起工作了两个月。他们对制作纸伞的70多道工序进行了拆解,在传统的手工艺里,汲取了可用于当下设计的工艺、材料和灵感。

  2011年4月,“余杭纸伞的未来”亮相米兰设计周。在米兰展上,他们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再生设计理念,让人们惊艳地发现了“缺席”已久的中国设计。脱胎于余杭纸伞工艺,一把变化的新纸伞“沿”出世。设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将“红点至尊奖”收入囊中,而这一奖项每年全球只颁出三例。苦心孤诣地寻觅里,灵感的闪电终于照亮天幕,张雷窥见了今后的路径。

  次年,在余杭区文创办的积极支持下,张雷提出了“FROM余杭”的设计概念——不断考察挖掘余杭乃至杭州周边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与诸多深藏于民间的手工艺师傅合作,致敬传统,又设计出实用的现代商品。这一年的米兰设计展上,“FROM余杭”亮相,就获得了卫星沙龙设计报告奖,这是中国品牌第一次获此奖项。

  叩问未来:

  这一次纸伞出现,不在雨巷,也不该有结着愁怨的姑娘。

  房金泉师傅和张雷是两代人,但是身上又有那么一种共通之处。70岁的老人跟我展示纸伞之美,能一下子跨到斗室的床上,张开伞就旋转起来。骨子里的天真赤诚,一览无遗。

  张雷要叩问传统的未来,自觉承担了这一年代年轻设计师的责任,他的承担里也有赤诚。

  道法自然,他们的心,通过绵亘数千年不衰的文化,在某些频率上,早已共通。张雷是不是房金泉的传人?是,但又不是。但他们无疑都是我们文明的传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张雷之道其实不孤,他欣赏“碧山计划”。那是2011年起,一群安徽的乡村建设者发起的民间计划,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不伤逝不灰心,埋头努力做事,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反哺乡土,反哺文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有许多先行者前赴后继。

  越做越忙,越做越欢喜,是张雷现在的状态。

  认清自己,寻得自信,进化的不只是传统手工艺,还有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文明。

  获得救赎的,终将是我们自身。

82岁的糊伞师傅孙水根在展示用于装饰位于瓶窑的纸伞技艺传承基地的2米直径大伞,基地设计由张雷团队负责。

  传人何在

  一个纸伞老师傅的等待:

  这个4月,房金泉师傅的大事是镶好牙齿,好到天目山下的纸伞作坊里,教授新招来的学徒。

  据说余杭纸伞已经有230年的历史。做伞,是房金泉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房金泉的父亲是绍兴桥岙村人,12岁开始学做伞。抗日战争时,父亲逃难到杭州,在卖鱼桥开过作坊。伞骨制作是房家绝活,许多纸伞铺子都来拿伞骨。

  解放后,余杭组织纸伞合作社,父亲把杭州城里的家私变卖,举家迁到了临平。1956年,房金泉12岁时又像父亲一样开始学做伞骨。“做纸伞有严格的分工,我学的是伞骨制作。现在,要有我和师兄、师妹再加上糊伞面的孙水根师傅,才能做出一把完整的纸伞来。”纸伞合作社后来变成纸伞厂,房金泉记得,1962年前后纸伞生意最好,当时凭票供应,许多人从老远的地方来排队买伞。

  最高峰时年产50万把,余杭纸伞曾经辉煌,但合作化之后是工业化改造,让这辉煌随着新工艺新产品的到来戛然而止。因为有了钢骨伞,有了机器生产的晴雨两用洋伞,余杭纸伞生产逐渐式微,到上世纪70年代彻底停产。房金泉23岁时,纸伞厂被合并入服装厂,他歇下了手里的活计,成了服装厂的保卫科长。此后一别四十年,再不做纸伞。

  到了2006年,瓶窑一家涂料厂老板刘有泉对余杭当地领导提出,家有一把纸伞,伞骨三十多年没有坏,能否重新恢复余杭纸伞工艺?当地媒体播报了这一消息,帮助寻找纸伞师傅。房师傅师兄妹还有糊伞师傅孙水根,四十年后再次汇拢来。

  一拿起竹刀,房金泉关于纸伞的记忆都呼啸而回。伞骨铮铮,桃花纸炫彩,一遍遍烘烤,余杭纸伞,重又在老师傅们的手里复活。但,余杭纸伞这就活了么?市场在哪里?

  2009年,正在寻寻觅觅的张雷,遇见了房金泉师傅。让设计师着迷的是,余杭纸伞制作的70多道工序里,每一个工序都有“道法自然”的启示,拆解、分析、衍生、创造,宝山大开,灵感喷涌。

  房金泉按照张雷给的图纸,对雨伞伞骨制作稍作调整,伞骨的前端,做成了弯曲的。这就是后来在米兰设计展上获得成功的作品。设计在米兰获奖了,对房金泉生活的直接影响是,有一家英国公司辗转打电话找到刘有泉,希望能够订购200把余杭纸伞。

  “手工制作费时,我们第一次连续做了一个多月,才做出100把纸伞,光成本每把伞就要200元钱。”但是英国公司竟答应了每把100欧元的不菲售价,可房金泉遗憾地发现,面对这张大订单,他们已经不具备按时交货的能力。房金泉跟张雷说,“有市场能生产才有生命力,余杭纸伞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回不去从前,可要面向未来。因为“品物流形”和余杭纸伞的故事,房金泉成了各家电视台的座上宾。“一家电视台的演播厅请我去演示余杭纸伞制作,1500平方米的录播厅,11个摄像机对牢我。”老人想起来,很骄傲。

  房金泉变得很“潮”,他拿着Ipad说,“百度上,你去搜索,房金泉+余杭纸伞,有80多页内容。”两部摄像机、三个照相机是他的“装备”,关于余杭纸伞的各类电视节目他都搜集,U盘都有一大堆。

  老人很积极努力配合各种节目邀约,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要写余杭纸伞的论文,他也乐于帮助。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张雷和他的团队,从余杭纸伞出发,获得了各种设计大奖,带来的高关注度,也反哺给了余杭纸伞。房金泉觉得,即使等不到传人,至少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在他们手里,还能通过数字影像的方式留下来,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70岁的他还不能放弃等待。他和大师兄陈月祥的讨论略显焦灼,“年轻人要肯加入进来,得有高工资。没个三五年学不来,但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谁会安心来学这个?如果招来的学徒是五十多岁的,还是没希望。再过十年,我们也等不到了。”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陈丽丹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