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2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柳恩理)近年来,乐清市围绕公平和质量主题,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积极正视不足,认真落实优先发展战略,强力开展教育补短板系列工作,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优先保障学校建设,推进办学条件高标准均等化。强化要素保障。牢固树立“对于教育,怎么重视、怎么投入、怎么支持都不为过”理念,以真金白银全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近2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个亿,每年拿出200亩以上土地指标用于校建项目,占全市土地指标的三分之一以上,2017年至今,已供地723亩。强化项目建设。紧盯学位紧缺区域,强力推进重点校建项目大干快上,近2年开工中小学拆扩建项目32个,新建中小学校舍约16万平方米,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工程6个;新开工公办园30所,续建4所,投用16所,全年在建公办园达40所,总建设规模14.5万㎡,总办学规模306个班级。近2年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6853万元、10500万元,全面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牢固树立“集镇抓扩容提质,农村抓调优布局”的总体思路,对5个片区进行校网调整,涉及3所高中、7个乡镇(街道)、18所小学和初中,促进优质资源有效再生,一体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优先建强师资队伍,促进师资素养高水平均等化。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围绕“销超编、调结构、激活力”,全面铺开全市中小学“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9890名教职工参加竞聘,其中340人参加首轮跨校竞聘,9492人参加本校竞聘,105人参加二轮跨校竞聘,32人进行组织调剂,待岗培训11人,解聘15人,搭建了教师管理运行新机制。建立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近2年义务教育段校长、教师带编交流人数674人,占专任教师的8.21%,城乡、校际师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设立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生活补助金等,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施“英才兴教”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期230人的教师高端培训研修班,着力打造名优教师,并设立名师工作室50个,孵化新名优教师。2018年146名教师被评为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81名教师被评为温州市骨干班主任。狠抓校长队伍建设。推行校长职级制,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真正把理念先进、业务过硬、真抓善管、作风优良的校长选拔出来。举办校长高端培训,近2年已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共计50名骨干校长培训活动。建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健全校长考核激励机制和校长退出惩罚机制,每年评选30名优秀校长,给予5-10万元的考核奖励。加强后备力量培养,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选拔要求,公开选拔评出拔尖者入选人才库,2018年首次使用20人,充实到农村学校任职锻炼,实现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三是优先推动教育改革,促进适龄儿童受教育高起点均等化。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免费”入学,强化落实优质高中50%以上的名额直接定向分配到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政策,2018年达到55%。以网上招生平台为载体,增强过程监管和统计分析,实行每生限报一所学校、公民办同步招生方案,统一网上报名、统一录取,对热点初中及全部小学实行电脑随机分班,采用抽签等方式决定教师任教班级,把招生入学制度改革作为消除“大班额”“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的突破口。探索“集团化”模式。积极探索“强校+弱校”“名校+新校”等跨区域、跨体制集团化办学,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的管理、师资、教研等综合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由中心城市向两端拓展分流。目前已有集团学校(幼儿园)8所,成效已彰显。打造新优质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经费500万,对49所具有较好基础与发展潜力的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全面抬高“底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四是优先落实补短扶弱,促进教育质量高层次均等化。开展教学增值评价改革。设定增值评价指标,引进增值评价系统,构建增值评价数据追踪体系,对全市156所中小学、近4万学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对显著正增值和显著负增值的学校进行专项视导,发挥数据的诊断功能,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有效指导学校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实施科研提质策略。针对各学校教科研的不同需求,推出“教科研工作菜单”31个项目,提高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6大学区建立校际教研联盟18个,推动校际、城乡、区域教研一体化融合发展。成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改革试点校、小班化教育教学合作、“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等6个联盟,60所学校参与改革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完善教学业绩考核制度,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近2年划出专项奖励经费分别为5600万元、7600万元,用于教育质量提升奖、规范办学奖、优秀校长奖等项目奖励,切实激发教师和校长队伍干事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