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镇位于岱山本岛西北部,陆域面积23.46平方公里,下辖1个城市社区,3个渔农村社区,户籍人口17500人,总户数7865户。县级主干道环岛北线(高双线)贯穿全镇,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商贸经济活跃。境内有“中国唯一的海岛古渔镇”东沙古渔镇以及燕窝山、海岬风情小镇等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被评为全市唯一的“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曾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美小镇、国家级生态乡镇、浙江省非遗主题小镇、浙江最美古镇、省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针对此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镇以问题为导向,紧盯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根据“一加强三整治”的原则,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谋”之有度,加强规划引领,践行美丽东沙
立足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这一重要定位,强化规划引领,保护提升古渔镇历史风貌,传承融入海洋渔盐文化内涵。
(一)强化规划引领,整体突出设计引导。依据《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结合东沙镇实际和现有规划成果,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要求,科学编制《东沙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以“塑风貌、弘文化、增绿化、治五乱”为整治理念,注重地方特色元素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依托东沙保存完好的古镇风貌,注入艺术创作等时尚业态,构建“两带、一心、四节点、多片区”的风貌结构。重点整治人民西路、桥头老街、人民西支路、桥头南路、桥头菜场以及东西入口门户、何桥线和兴东大道与人民西路交叉口等节点,整治面积约63公顷,常驻人口1200余户,全力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二)创新风貌打造,树立特色本土理念。通过“保留+移植+发掘”等手法,对老街区、老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产城融合,打造真正“留得住乡愁”的风情小镇。在重点保留上,重塑拥有历史记忆的桥头老街,桥头传统集贸的民俗风情体现得更加错落有序;延续保留城镇格局和街巷肌理,结合海洋文化与浙派民居,整体建筑风格凸显“青砖白墙忆昔归,挑檐俯瞰浪梦回”的渔村韵味。在局部移植上,依托“中国唯一海岛古渔镇”的人文和民俗风情,将诸多有关海洋、渔盐的元素、故事“移植”到此,做好历史人文的整体设计、包装和推介。在个性发掘上,全面融合古渔镇文化元素,精心设计四处节点景观“小品”提升“城镇家具”,登山路节点以“美丽东沙”主题标志树立入口形象;金三角区块以人民西路-兴东大道路口雕琢地标,以海湾、沙滩缩影作为交通岛景观;何桥线节点紧扣商贸集镇融合民国近现代风格元素,构建凸显商贸特色的标志景观;东沙中学入口集合民国建筑元素结合绿化铺设构建提供休憩驻足的停留空间。凸显集贸中心与东沙古镇的衔接和过渡,实现“百年古渔镇”旅游区与“时尚新东沙”集贸区的有机结合,做大“全域旅游”版图。
(三)细化责任落实,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成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领导小组,下设七个专项小组,分别为现场整治组、材料档案组、宣传策划组、监督检查组、纪检监察组、执法保障组、社区工作组,负责具体事务。实行挂图作战,明确任务目标,倒排工期。完善规划设计实施制度,严格对人行道铺设、立面改造、三线落地等9项工程执行“一书三证”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农民个人建房带方案审批、“四到场”监督制度;聘请一级注册建筑师,担任驻镇规划师,确保规划在实施中不走样、不变形。积极联动党政、人大、纪委、网格等力量,监督检查上形成高规格督查机制。全镇及时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整改分析会和重难点问题协调会等各类会议30余场。
二、“治”之有道,整治环境卫生,推进专项整治
找准渔农村生活环境短板,剑指脏乱差顽疾,结合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等工作,全力以赴推进环境治理。
(一)加强地面保洁。结合整洁村庄专项行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理主干道两侧、背街小巷历史遗留杂物点、堆放点、垃圾点220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613处、清运垃圾1089余吨,整治乱堆乱放1112处,清理露天庭院1200座。开展城镇整治区内家禽家畜散养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整治10余处畜禽放养点。创新道路管护模式,推行第三方市场卫生管理运行机制,破解美丽乡村难点。配置80人常驻保洁队伍,严格落实镇域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公厕清洁、垃圾处理等工作,消除在垃圾收集、堆放、转运和处理过程中“跑冒滴漏”的现象,把镇区地面保洁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提升至12小时,镇村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观,整体颜值得到有效提升。
(二)保持水体清洁。聚焦“治水治污”大会战,完成整治区内1100余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全覆盖。进一步深化“河长制”、“滩(湾)长制”、“湖(库)长制”、“渠(沟)长制”等责任,落实海滩河道保洁员6名、水库山塘管理员11名、对镇域6条河道开展保洁管理、清淤修复等常规工作,全年完成河塘清淤1.9万方,切实巩固23处剿灭劣Ⅴ类水成果,完成宫门河道“品质河道”打造,巩固提升“清三河”长效机制。纵深推进“厕所革命”,投资500余万元改造提升集镇公厕及周边环境绿化,并落实专人定时保洁,全面整治桥头菜场配套公厕,取缔露天粪坑786只、旱厕48只,新建公厕4座,改造21座,其中AAA级公厕1座。
(三)创建卫生乡镇。采用发动群众和对外承包双管齐下的方式开展病媒生物防制除“四害”工作,将集镇范围内环境及重点场所“四害”消杀工作承包给专业公司实施。组织各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参加由市县爱卫办组织的除“四害”技术培训,将320多斤消杀药品发放到家家户户,完善学校、宾馆、餐饮店等相关病媒生物防制设施,积极在全镇范围内推进无烟单位创建工作。泥峙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全镇积极争创国家级卫生乡镇。
三、“管”之有方,整治城镇秩序,铁腕治理“五乱”
结合“四个平台”建设,充实一线执法力量,重点针对 “五乱”情况开展铁腕治理,镇容秩序面貌焕然一新。
(一)治理道乱占。针对车乱停放现象,新招城管队员4名,序化员2名,使得现有城管队伍人员达12名。新建机动车停车场3处,划出停车位160余个,增加非机动车大小停车区点110处,妥善解决居民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组建防控监控巡查小组,由镇执法中队和志愿者队伍双重落实“路长制”,联合路政、交警等职能部门,查处占道经营188次,配合开展文明劝导、邻里守望、志愿巡逻等活动,成功劝阻车辆乱停百余次。针对上下班高峰时段强化管理力度,执法中队当月依法取缔流动摊贩30处。实施田路分家、路宅分家,与沿街店铺签订“门前五包制度”,针对蔬果批零、电瓶车销售、小五金加工等30余家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的店铺,全面实行清单式拔钉销号。
(二)治理车乱开。针对车乱开现象,在多个交叉路口增设交通标示设施,喷涂路面标志线,设置隔离栏。同时增加执法力量,开展日常巡查和管理工作,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并设立交通管理站,配备乡镇道路交通管理人员16名,其中专职交通管理员2名。在重要路段、关口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落实农村交通安全协管员5名。9月份启动运行人民西路两侧交通抓拍系统并接入交管部门,通过科技手段,强化路面管理。组织交警多次开展执法,加强对路面交通秩序的管理,实现小城镇建成区内主干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守法率达到80%,基本杜绝燃油助力车上路行驶。
(三)治理摊乱摆。户外临时小摊小贩买卖点打造已顺利完成,新增临时小摊贩买卖点2个。全面整治桥头菜场(一星级)基础设施以及周边环境提升改造,配备A级厕所一座,摊位72个。人民西支路(金三角)的占道摆摊现象得到有效清理。菜场附近新增停车位52个,基本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停车需求。县综合执法局和镇综合执法中队实行定期执法,建立专人巡查机制,有效消除取缔违规占道游商7户。
(四)治理房乱建。积极投身无违建县创建,获评市级无违建乡镇,整治区内今年共拆除违章建筑1550平方米,啃下了东海龙王宫扩建等拆违硬骨头,拆后利用土地面积1200平方米,清除户外广告89处,整治“赤膊墙”242处。坚决清理危旧房屋,加强对农村个人建房的监管指导,严格实施标高、面积、层高、外观、立面“五统一”标准,确保村庄建设整齐规范。坚决实行《私人建房四到场制度》,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对全镇所有的种植养殖管理用房进行排摸,张贴指示牌。目前,已对28户私人建房进行四到场并公示。
(五)治理线乱拉。针对“线乱拉”这个整治难点,敢于动真格,联合县电力、电信、移动、华数、联通等相关部门,通过管线落地、杆路整治、多线归并、集成表箱等方式,采取了主线进行下埋式处理,入户线明管暗线的施工方案,做到墙外管线横平竖直,实现镇区主干道两侧弱电落地率100%,强电落地65%以上,次干道强弱电落地率均达到100%,彻底告别空中“蜘蛛网”。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下埋主线4.81公里,清理电线杆43余根,整理梳理线路26.96公里,涉及1400余户居民及商铺。
四、“整”之有力,提升乡容镇貌,美化生态环境
重点开展整治区内“集中补缺、集中补绿”工程,统筹小镇建筑布局,协调整体景观风貌,大幅提升小镇品质。
(一)整治立面。针对沿街立面破旧凌乱等问题,投入1000余万元,按照建筑风貌协调、建筑立面清新、建筑屋顶有序、立面构件和谐的原则,对人民西路与登山路、兴东大道、桥头南路、康宁路、人民西支路3.55公里沿街立面进行改造提升,共改造立面24012平方米,景观绿化改造13455平方米。主要对建筑外墙面进行清洗、粉刷和重塑,对老式卷闸门、铁栅栏进行更换,对沿街遮阳棚、空调外机、广告牌匾等进行统一规范整理,共更换卷帘门130扇,安装空调外机84个,统一店面招牌148家,整改宣传栏24处,整治乱贴乱画134处及“牛皮癣”小广告275处,使沿街立面干净清爽,风格色彩统一协调,城镇容颜焕然一新。
(二)整治“低小散”。制定实施《东沙镇“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方案》,全面整治存在产能落后、安全隐患、环境卫生、节能降耗及违法生产等问题的“脏乱差”、“低小散”企业(作坊)。围绕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出租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问题,全面排查检查198家商户,对门前五包进行整顿。集中整治2家大理石厂和1家豆腐作坊。同步推行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制度,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价格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做精做强。
(三)完善配套设施。全面修补镇区主次道路路面,修复面积达19200平方米。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新增34个道路指示牌,提升改造辖区4个公交候车亭,采用浙派庭院建筑风格,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候车亭矗立在街道公交站台上,在满足遮风挡雨的功能上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全面完成7636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通过上门取和定点投放两种垃圾分类方式试点铺开,新增分类垃圾桶3200余组,更换分类垃圾箱200余套,每隔50-70米放置沿街果壳箱34只,配齐垃圾分类专运清运车、资源化处理设施等设备,新招保洁员5名、清运车专职驾驶员1名,推广生活垃圾“户集、镇运及处理”运行长效管理模式,垃圾日处理量从原来的15吨提升至30吨,基本满足了日常的垃圾处理需求,我镇成为全县首个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乡镇。
(四)提升园林绿化。近年来,全镇共栽种各类树林花卉苗木50多万株,面积400多亩,村口优质绿化小品5处。绿化率达27%,集镇绿化率36.2%。努力创新绿化彩化新模式,依托杨梅山、小蓬莱等特色点位种植杨梅树、向日葵,做好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文章。构建公共休闲空间,新增东沙廉政文化广场,增添绿化布景、广场舞台、休憩长廊、健身设施,保障周边群众健身、休憩、娱乐需求。投资40余万元对人行道、墙角等进行小盆景、小绿化的点缀,对镇区门前屋后,动员群众“见逢插绿”,努力增加绿化面积。挑选10个点作为特色巷口,结合乡村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通过彩绘、装饰、贴画、再设计等方式为小城镇环境整治增添色彩,引导努力培育乡村新景观新亮点。
五、“育”之有道,推行长效机制,打造幸福东沙
创新落实长效机制,加快“美丽东沙”建设,实现“一线一主题、一村一产业,全镇一幅画”。
(一)全方位的宣教机制。始终加强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形成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发挥媒体、自媒体优势,统筹、协调各宣传资源,利用各种传媒载体对工作亮点、制度亮点及时宣传跟踪报道,镇微信公众号及时报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态。不断丰富宣传形式,累计印制发放创卫倡议书20000余份;在车站、公交站台等张贴、书写各类宣传标语10余条;在各村村级活动场所显示屏播放宣传标语80余条;以学校为阵地,以文化礼堂为平台,开展小城镇微宣讲等春泥计划系列活动。通过多层级、多方位开展宣传,确保小城镇工作热度不降、力度不减,长抓不懈。
(二)常态化的参与机制。通过党建引领街巷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推行“片区总管、小巷管家”长效管理制度,实现“背街小巷,共治共管”。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街巷长”,分管领导担任“副总街巷长”,每个网格由1个镇班子成员及若干名镇村干部及网格员组成“小巷管家”,逐步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机制。镇村干部实行网格包干,严格履行知情、监督、处置和评价四个方面的职责,利用党员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打好提升小城镇知晓率和满意度攻坚战。省住建厅、浙江在线、浙江新闻、网易新闻、一点资讯以及舟山日报等媒体“舟山市东沙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催生‘小巷管家’”为题,详细报道了东沙对街巷长工作的衍生的相关做法。
(三)大力度的全民参与。实行“每周一报”督查通报机制,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布东沙铁军周战报,公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战队战绩,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督查销号。借助网格综合指挥室,搭建智能化环境监测平台,实现问题信息采集“一网进”、问题整治“一拳出”,突出无死角式的360度整治。通过发布“红色召集令”充分发挥党员、工会、团委、妇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作用,设立团员先锋岗、巾帼清洁岗和文艺宣传岗,规范疏导交通和排摸“五乱”问题。开展1200户“美丽道地”及198户商铺“美丽指数”评比,实现城镇整治,全民作战。通过不间断的系列活动,使共建工作成为东沙新常态,成为每个人的内心自觉。
东沙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能够取得一定成效,得益于省市县整治办、专项组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镇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得益于遇到问题不回避不退缩,直接面对,敢于动真碰硬。小城镇整治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凝结了大家的智慧与汗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现有“四个平台”机制及全科网格,从体系、平台、机制、网格、考核五大块内容上着力,进行现代化小城镇治理体系的探索、打造。坚持构建小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巩固综合整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