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
3天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刚刚在安吉落幕,与此同时,安吉也再次荣获国家级称号,成为全国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自2016年,环保部将安吉县列为“两山”理论实践试点县后,安吉积极践行,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昨日上午,桂花香雨里,来自全省新闻各单位、驻浙媒体的20余名记者走进“两山”理论起源地湖州安吉,感受绿水青山的魅力。
工业强村
成功转型“绿富美”
12年时间,见证了安吉余村的蜕变。从曾经一个因矿山开发而被定义的工业强村,变为现在家家有花香的美丽乡村,从不可持续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这一切只因有“两山”重要思想的指引。
采访车驶过余村村口的银杏林,“在绿色发展中率先崛起”几个白色大字豁然出现在眼前,这句话是安吉12年来发展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也是安吉未来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更高期待。
秋雨淅沥中的余村,翠绿色的大山雾气缭绕,采访车停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志性大石头前,迎面扑来的便是余村“绿富美”的景象。12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并谆谆告诫:“你们今后要真正扎扎实实走一条‘生态立县’的道路。既然要‘生态立县’,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是在“两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安吉的生态经济之路才越走越宽,余村的矿山也停止了开采,并对矿山遗址进行复垦复绿,再结合天荒坪镇美丽乡村建设,对该矿山进行进一步改造提升,打造成了一个矿山公园。
“矿山还在时,水泥厂烟囱的烟,把整个村子弄得都是灰蒙蒙的,我农庄对面这座山,竹叶全都被熏掉了。开矿的时候,矿石飞出去,附近的竹子全部被打破。住在旁边的人家屋顶瓦片被打破也是常有的事。”从做竹拉丝生意转行在村里开农庄的俞金宝回忆说。如今,他的农庄里除了20亩葡萄园,还有烧烤园、垂钓鱼塘,年底前还将开业自己的民宿。“现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过万的收入,有了自己的农庄,我已心满意足了,接下来就想想怎么去经营好它。”俞金宝说。
12年中,余村从事旅游的村民从28人增加到近400人。去年,余村还成功创建国家级3A景区,游客超过30万人次,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895元。
美丽乡村
升级版实现“五线下地”
离开余村,采访团一行前往位于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内的蔓塘里自然村,这个小山村是安吉县首个“五线下地”的自然村,走在村庄内,头顶看不见一根电线,视野开阔而敞亮。即便在全省,目前“五线下地”的村庄也是少有的,这个标准给安吉县发展美丽乡村精品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实话,建设美丽乡村,以前在人家印象中,就是垃圾弄弄干净,环境搞搞好,但安吉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够好了,需要再上一个标杆,”安吉县委宣传部宣传科李佳说。
2016年,村里结合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美丽宜居”项目,采取了疏堵整治结合的模式,将村内约66户左右的农户,约10000余平方米的违法搭建物进行了拆除。编制了“拆后利用规划”,根据规划将拆除后的空地用于村庄道路、景观绿化和集中式茶叶加工厂。并对村内古宅进行了重建,新建仿古戏台,梳理了水系。扩建了村民记忆中的水塘,投入了较大资金对村庄内的“五线”实施了下地改造,项目总投资约4000余万元(高低压线路下地约1600万元)。
沿着蜿蜒的村道,两旁的围墙随着地势起起伏伏,一路的白墙黑瓦,墙内村民们种的桂花开满了枝头,香气扑鼻。“别看都是一样的白墙黑瓦,这里面却大有讲究呢。”安吉县国土与规划办主任徐志高说,蔓塘里自然村村道沿线的围墙有高低不同的3类,其中最矮的是用来圈起沿线的菜地,游客只要探一探身子就能看到院子里的生机勃勃。还有两类是农房的院墙,一款高过人头,墙上有镂空叠加的瓦片,隐约可见园内景色。还有一款是墙上覆盖严实的瓦片,这样高低错落,统一中有变化不显单调。“这也是我们在今后建设美丽乡村中所要继续思考探索的。”
如今的蔓塘里,已不仅仅是个光种植白茶和黄花梨的小山村,它已成为灵峰旅游度假区内的一张美丽乡村金名片,和其他村落抱团发展,力求一步一景,推动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