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五水共治”,治污为先,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关键,也是一大难点。污水是如何产生的?有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也有来自农业上的污染。要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便不容小觑。数字显示,桐乡受益于循环经济的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0%,形成了主要集中于石门镇的近10个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清洁生产型、种养结合型、废物利用型生产主体日益壮大,成为农民增收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功臣”。
创新驱动
资源循环模式多样
日前,桐乡市首创的病死动物无害化生物处理“恒生模式”正式启动试运行。“通过活性蝇蛆综合利用,78小时就能将病死畜禽变成高蛋白蝇蛆和有机肥。投产后,日处理能力将达20吨,完全能满足桐乡市所有养殖户的处理需求。”桐乡市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去年夏天投入运行的首条生产流水线,此次的设备经过重新设计,不仅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技术上更加科学完善,处理效果更胜一筹。
近年来,桐乡市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工程蝇育虫—猪粪养蛆—活性蝇蛆喂鸡、鸭、特种水产(蛋白饲料)—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种植养殖链。2011年在该市规模生猪养殖场建立猪粪收集系统,用于养蛆和生产有机肥;2013年成功破解蝇蛆处理病死畜禽难题,全国首创病死畜禽高效生态化处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处理15000头病死畜禽,生产活性蝇蛆100吨、有机复合肥350吨,今年又建成嘉兴市首个死畜禽处理中心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零污染和资源化利用,既解决了病死畜禽处理难的问题,又延伸了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产业链。
最近,桐乡市各镇(街道)病死动物收集中转站建设也已全面启动,龙翔街道中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濮院等7个镇、街道启动或正在实施相关工作。6月底前,桐乡将初步建成覆盖桐乡全市的病死畜禽收集体系,实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100%。
此外,在桐乡,“桑枝条(梨枝条)—菇(耳)—水果(水稻育秧盘基质)”新农作模式、“水稻秸秆(杭白菊茎叶)—湖羊—水果、杭白菊”秸秆资源化利用种养新模式、“果园(梨)—禽—粪肥—果园”立体套养模式等,重点在种植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上做文章,采取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的发展方式,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蝇蛆转化生物质、沼气工程、秸秆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模式。
效益驱动
变废为宝供不应求
在位于桐乡市石门镇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猕猴桃精品园内,300多亩猕猴桃郁郁葱葱,长势良好。据基地负责人吴善林介绍,这完全得益于去年的“冬肥”——1400吨的鸭粪。自2008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猕猴桃,每年10月,吴善林总要向当地农户收集鸭粪。“这可是宝贵的有机肥哩!”吴善林告诉记者,要想水果品质好,一定要用有机肥。普通的化肥效果不好不说,易造成土壤板结,多余肥料流入水体也会造成营养化污染。
久而久之,这些日益壮大的产业以及当地的合作社,推动着畜禽粪便收集的市场化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专门从事畜禽粪便收集和运输的个体户,汤兴荣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养鸭户处收了鸭粪,统一运到吴善林的基地里,每天2到3车,一连拉上好几个月。“运输费从原来每车150元,前年涨到每车180元,去年更是飙升至300元,可还是供不应求!”本地的鸭粪收完了,汤兴荣便跑到湖州德清等地拉。如今,当地的养鸭户都知鸭粪是“宝”,更不会随意弃之。
除了市场自身带来的效益驱动,桐乡市利用农业生产者的效益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模式,激励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桐乡市每年安排近200万元农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企业、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招聘涉农专业大学生的,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奖励,这3年已累计奖励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