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e农行动 正文

解密路桥"千斤粮万元田" 创新耕作模式刨出更多收入

2014-04-21 08:5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徐峻 施晓义 祝梅 厉宝仙 王依友

  温室大棚里,集中育秧的小苗,即将奔赴广袤的田野。王依友摄

  浙江日报讯 田月桑时。

  三月清明下种子,四月芒种栽秧子。

  位于东南沿海的台州路桥,农民迎着海风,忙碌于田埂间。这里的17万亩耕地是浙江的重要粮食产区。阡陌之间,寄托了农民世世代代朴素的愿望:种好田,长好粮,赚到钱。

  路桥有1.1万亩水稻参与轮作的耕地亩产值过万元。显然,仅靠种粮是刨不出这么多收入的,一方土地,只有通过反复利用、产出,才能让价值翻倍。

  “我们的田里不仅种水稻,还种笋菜、榨菜、娃娃菜,长红茄、番茄、黄金瓜……”农民说,一年里,田不闲,一茬接着一茬种,从田里刨出来的收入也越来越多。

  农业专家说,这种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的耕作模式,是农作制度的重大创新,让“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共同发展。

  千斤粮如何产出?万元钱怎么入袋?近期,我们两赴路桥,试图解开这田野上的奥秘。

  制图:黄昕姚瑶浙报集团数字采编中心

  1种粮赚不了多少钱——

  农民为何还要种?

  “沼液拉到田里了?我马上过来。”

  “明天两台拖拉机到临海帮忙翻耕?好的,没问题。”

  “这两天要注意育苗的情况,过几天就要下地插秧了。”

  脸庞黝黑的农民梁国平,粗糙的大手上抓着一只黑色的IPHONE5S,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不停地接听电话,有条不紊地调度田间地头的农活儿。

  46岁的梁国平是路桥区路合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大股东,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几年土地流转下来,他所在的合作社已拥有3500亩地的经营权,他自己就有1500亩。春耕季节,他常常忙得只睡五六个小时,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种粮赚钱相当有限。

  账是这样算的:一亩地大约产早稻1000斤,按去年每斤1.62元的价格算,一亩收入1620元,但减去1200元机械和人工成本,辛辛苦苦种下来,每亩只赚420元。

  “这点儿钱差不多也就能买件像样的衣服穿穿吧,好在种粮还有政策补贴。”老梁帮我们列了列:省市区各级的种粮补贴150元、良种补贴15元、统防统治40元、机器插秧60元、集中育秧30元……共295元,加上这些补贴,一亩地能落到口袋里700多元。不过,这点儿收入,跟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显然不能比。

  即便对种田能手黄小友来说,早稻亩产达到1200斤,一亩地种粮也只能赚1300元。他如只靠种粮20亩,只能解决温饱。

  种粮不赚钱,为何还要种?老梁和我们说了敞亮话:“种粮利润少、但风险也小,就算遇到天灾、颗粒无收,也有每亩600元的政策性保险。如果倒伏,也能得到200元左右的赔偿。”他说,卖粮给国家,政府从不打欠条。种粮相当于定期存款,收益不高但安全可靠。

  相比之下,种瓜果蔬菜就要真正地看市场吃饭了。“一颗西兰花头,价格从五毛钱到四块五,相差厉害。五毛钱一个的时候,算上人工,还不如让它烂在地里。”梁国平说。

  农民为什么愿意种粮?除了收益稳定外,另有它因。在海燕村村民朱兴明的瓜田大棚里,我们继续寻找答案。“你看,没轮过的田里瓜叶容易枯黄,倒藤的也特别多。”他说,若是连续在田里种甜瓜,作物容易产生病虫害。“假如今年亩产1万斤,明年就只有7000斤,到第三年可能不到2000斤。”连续种植经济作物,“地就吃不消,肥力跟不上”。

  对此,当地农业专家的解释是:在经济作物田里轮作水稻,能有效减少土壤传染病害的发作,水稻秸秆和甜瓜藤叶还能互为肥料,使用肥量减少近七成,土壤结构得到调整,作物品质也获得大幅提升。

  为什么要种粮?沿着这个追问,我们触摸到深埋在农民心底的粮食情结。“中国没有粮食,要乱掉的。”梁国平说,“自己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浙江粮食自给率只有38%的今天,梁国平们仍坚守在粮田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份充满希望的守望。

  历青友和家人在温室大棚里采摘红茄。王依友摄

  2一亩田里如何耕作——

  才有“千斤粮万元钱”?

  既然种粮不赚钱,如何在保证千斤粮的同时产出过万元呢?

  “主要靠轮作瓜果蔬菜。”梁国平把田里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年4月25日至8月10日种植早稻;紧接着种一茬西兰花,一直收割到11月;12月开始,再种一茬西兰花,一直收割到第二年的4月5日。

  收入的大头来自西兰花。去年,老梁在1200亩地里进行西兰花和早稻的轮作。一亩西兰花地第一茬能割3500斤西兰花,第二茬还能割出1000斤来,两茬种下来,就能卖出一万多元。

  而在朱兴明的“晚稻—甜瓜”轮作田里,甜瓜一季能采四五茬,按每斤5元的市场平均价算,一亩地收入约1.2万元。再加上晚稻的2000元收入,一亩地收入轻松过万。

  据路桥区农林局统计,全区15万亩水田,去年种植早稻的面积为2.1万亩,其中1.1万亩达到“千斤粮万元田”的标准。

  规模稍小的家庭农场,着力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一亩地的纯收入也能过万。黄小友和妻子的20亩田采用“笋菜—早稻—笋菜”轮作,夫妻俩起早贪黑,田间管理到位,早稻亩产量达1200斤,比机械化耕作高出200斤,两茬笋菜亩产1.2万斤,按均价1.2元计算,能卖1.44万元,纯收入9500元。加上早稻,每亩纯收入10800元。

  田里收入甚至比在厂里打工还高,但仍然少有亲戚愿意跟他下地干活,因为“实在辛苦”!

  在蓬街镇新红村村民林继富的娃娃菜田里,我们也拿上一把弯刀,从田里割下一颗三四斤重的娃娃菜。按照收购要求,我们把外面的菜叶剥去,只留光秃秃的菜心。不一会儿,我们手就酸得不行。

  “剥得倒是蛮清爽,可要找你们这样的小工,人家可要亏本啦!”一旁干活的女工说。原来,一个小工每天起码要完成500斤娃娃菜的采摘、剥叶。

  种菜,很大程度上靠市场行情吃饭。为了规避菜价波动风险,农户常常会选择好几种瓜果蔬菜参与轮作,即便失之东隅,也能收之桑榆。黄小友家轮作的就有笋菜、娃娃菜、芹菜、白菜、榨菜等,一年下来亩均纯收入总能过万。

  如果舍得在塑料大棚、喷微灌等设施上投入,赚头还要大。历青友家的13亩大棚被他分成6亩、7亩两大模块,在18个月的周期内分别轮作大棚红茄、晚稻、长瓜,产值加起来能有3万7千元,刨去成本,每亩纯收入能有2.1万元。最赚钱的是红茄,从10月中旬一直持续到次年端午前后,近8个月的产收期,让它享有“田野上的印钞机”的美誉。

  市场意识浓郁的浙江农民,在多年的轮作实践中,成功地把种粮与赚钱统一起来。在路桥,“千斤粮万元田”已达1.1万亩,其中8500亩粮田实现亩均纯收入过万元,比去年增长了14.9%。

  蔬菜产量的提升,让本地蔬菜批发市场仅有的20多个摊位显得拥挤不堪。为适应轮作所带来的蔬菜产量提升,一个占地83亩的新蔬菜批发市场即将建成,为苏浙沪居民的“菜篮子”源源不断地供应价廉物美的优质蔬菜。

  3田租人工涨得快——

  如何催生多赢局面?

  田租涨得飞快,这是种粮大户始料未及的。梁国平2006年流转田地的时候,价格是400元一亩。“这以后每年都在涨,最近两年涨了600元,现在成片良田要1480元,小部分交通便利、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租来种甜瓜的话,投标价接近2000元。”

  田租上涨,带给土地承包户的是意想不到的增收。53岁的联盟村村民应正中12年前把4亩田流转给梁国平,当时每亩的租金不到300元,之后,田租一路上涨,直到去年达到1480元。这样,他家仅土地租金一年就有近6000元收入。

  “我的几亩田,小打小闹,收益不高,还是流转给大户好!”他说,田租出去了,他在自来水厂务工,一年能挣5万元。

  田野上的人工也涨得很快,现在一个工人每小时最低10元,一天最低100元。面对快速上涨的成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大户是否能承受呢?梁国平说,机器换人是消化成本压力的一个路子。几年来他的合作社陆续购进了多台大型装备,包括7台插秧机、7台大型拖拉机和3台收割机。

  “政府也鼓励实施机械化作业,买插秧机给六成的补贴,买收割机也有两成补贴。”梁国平说,人工插秧亩均成本约250块,收割大概也是这个数,换成机械操作,两项的成本都是每亩80元左右,一亩就能省出340块。

  区农技站的陶秀明告诉我们,现在的小型拖拉机、收割机已经可以开进符合标准的连栋大棚,蓬街镇镇北村九塘的群欢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今年就将在大棚里尝试水稻机械化操作。

  政府对种粮大户也有新的扶持。根据新政策,路桥开始为农户提供免费沼液,帮助改善土壤、减少用肥。在梁国平今年新辟出的29亩6分田里,槽罐车刚刚浇灌完5吨沼液,“一亩地能少用15公斤化肥,稻谷的品质和产量可能还有提高。”

  成本上涨也倒逼种粮大户进一步向轮作要效益。今年,梁国平准备在更多的田里实施“西兰花—早稻”轮作,不过这需要扩大冷库容量。有了冷库,蔬菜可以保鲜,价格跌到低谷的时候就不卖,等价格上涨再出货。

  我们跟梁国平进了冷库,顿感浑身凉飕飕的。眼前,一箱箱西兰花摆放整齐,一个月前采摘的西兰花还是那么新鲜。梁国平说,因为冷库跟不上,西兰花本来可以采摘第二茬的,现在基本烂在田里。今年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建一座新冷库。

  尽管田租涨得快,但耕地依然紧俏。路桥区的土地流转率近年来一路攀高。据区农业局统计,10年前路桥的耕地流转率约30%,5年前约38.6%,2年前为53.3%,而目前已达54.5%,远高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

  高流转率体现了充分的市场竞争关系,最终形成农业生产的多赢局面:拥有少量土地的承包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日益增多的田租收入;拥有百亩千亩土地的种粮大户通过机械化操作和轮作模式获得规模效益,通过创新的农作制度提高了亩均产出;而日益市场化的竞争,催生了一批专事育苗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公司,推动农业整体转型升级。

  目前,路桥区西兰花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采用轮作模式有5600亩,为西兰花提供育苗服务商机巨大。在台州市农垦场,叶厚林瞧准机会创办了浙江百龙农业有限公司,专门提供西兰花、番茄、茄子等育秧服务。在1万余平方的玻璃育秧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西兰花小苗肩并肩挨着,腰杆儿挺得笔直,等待“奔赴”广袤田野。据介绍,一亩地西兰花秧苗可以供应300亩地种植,台州市场上有30%的西兰花苗是这里供应的。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大户梁国平,还是家庭农场主黄小友,种粮和增收是统一的。农民智慧的创造,让“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共同发展,为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这,就是路桥田野上的奥秘。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陈丽丹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