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股东俞洪木昨天拿到1500元的分红
4月16日上午,台州仙居横溪镇郑桥村新合股份合作农场办公室,村民俞洪木从农场出纳手中领到1500元,他眯着眼睛一张一张数了两遍。
这是农场成立一年以来,作为股东之一的俞洪木第一次领到分红。
坐在台上的农场场长俞荣火不停搓着黝黑的双手,长长地舒了口气。
去年1月21日上午,仙居县新合股份合作农场挂牌成立,132户农民成了股东(详见本报2013年1月25日B01版)。
这是仙居县对农村经营模式的一种探索。
作为浙江第一家股份合作农场——它采用的是土地入股方式,以现代企业制度统一经营、管理,形成农业产业化。
农场是怎么操作的?
郑桥村以盛产大米闻名,在仙居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这里是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带。
去年1月21日,仙居县新合股份合作农场挂牌成立,主要从事绿色稻米生产、加工及向周边散户提供各类服务。
132户农民每户拿出6亩土地,占农场股份1股。
132户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其中董事会由1位董事长、13位董事组成,监事会由1位监事长、6位监事组成,并制定详细的企业章程和管理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下设生产、技术、加工、质监、销售等具体业务部门,实行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事实上,由132户农民股东一人一票选出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有些在企业做过管理,有些是种粮大户,有些做过木匠,有些做过泥水工。
俞荣火自2008年起担任仙居县七都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后被新合股份合作农场的股东选为场长,负责农场具体事务管理。
股东获利有两种途径:
一是生产出来的稻谷由农场统一收购,股东领到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10%~20%的现金;
二是农场稻米加工销售、拓展服务业等所得利润按照四六分,60%拿出来,股东按所占股份比例分红,40%作为风险基金,扩大再生产。
这次俞洪木他们拿到的1500元,就是这样产生的分红。
成立之初遭遇身份尴尬
一开始,由于工商注册中没有“股份合作农场”这一登记项目,农场最初注册的企业性质为“普通合伙”,对照现行法律并不具有“法人”资格。
春耕备耕临近,为了购买化肥、种子,添置农机设备,农场需要贷款。
到银行一问,俞荣火傻眼了:“没有法人,就需要132个股东每个人都签字,才能贷到款!”
当初成立股份合作农场,就是为了让入股农民把土地“托管”给农场,有多余时间打工或经商赚钱。过了春节,许多股东早已外出,凑齐所有人的签名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由于不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家担心许多过去可以享受的农业优惠政策也没影了。
俞荣火开始往工商部门和银行跑。终于,3月中旬,好消息从仙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传来,期盼已久的贷款有了着落。
针对农场的特殊情况,仙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农场丰收贷管理办法”。100万元的授信额,较基准利率下浮10%。
仙居县工商局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创新地把普通合伙企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许可叠加,给农场办理了新的注册手续。
3月14日,仙居县工商局为农场办理了新执照,名称从“仙居县新合农场(普通合伙)”变成“仙居县新合股份合作农场”。
农场一点点走上正轨
解决了身份问题,资金到位,经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投入200余万元,一口气购买几十台生产加工设备,包括农药自动喷雾机、收割机,成套的大米、米面加工和检测设备。
从成立之初,农场就得到省农业厅和仙居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仙居县农业局抽调精干力量全程调研指导,把中央水稻产业化提升项目落户到新合农场;台州市通过春耕备耕“五送”服务现场给农场送来价值近两万元的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两台喷雾器和10台太阳能杀虫灯……
农场一点一点走上正轨。
去石、砻谷、粉碎分离、碾米、动筛、抛光、色选……1000多平方米的大米加工车间,每天能碾出24吨精米,但由于标准化机械化操作,实际忙碌的工人只需4人。
去年,共收获优质大米20余万公斤,比往年翻一番,亩产约600公斤。刨去各种损耗,这里的日加工能力约3000公斤。即便如此,米面还是供不应求。
去年的省农博会上,这里加工制作的米面一公斤卖到40元,单价是普通米面的四五倍。
土壤和水质条件没有变化,稻米品质和产量却明显提高,农场场长俞荣火把这归功于土地连片集中形成的规模效应。
“现在,选择什么品种水稻、何时施肥、农药如何配比都有统一要求。”
农场统一作物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品牌及认证,粮食的质和量就有了明显提高。
股东一年增收上万元
67岁的俞洪木有一儿一女,加上老伴和孙子,一家五口人。
农场成立后,老俞以6亩土地入股,成为首批股东。
由于集约化生产,大部分农活由农场包了,老俞只需在种田和施肥时干活。
今年,俞洪木的6亩稻田共收获稻谷6000公斤,而往年,他一个人最多只能打理1亩半稻田,自给自足。
他自留了2000斤稻谷,剩余的由农场收购,光稻谷增产增收这一项,就比往年多出6000多元收入。
腾出更多时间,他打理了山上的3亩多杨梅,收入也有一万五千余元。
又到镇上务工,赚点零钱。
农忙时,到农场帮忙,每天120元。
他粗粗算了下,一年增加上万元收入。
按照“夏种粮,冬种钱(经济作物)”的经营策略,郑桥村东面几百亩地里,全部种上紫云英,聘了养蜂人,养起蜜蜂;村北面的200亩地里,种上油菜花。
俞荣火说,这样做能充分利用闲置冬田,帮助农场增收。到了春天,紫云英翻耕后,它们又是理想的绿肥,那时候再种上绿色水稻,聘请农技专家,稻米质量和收成就有了保障。
去年10月,农场在冬田里试种了黑木耳和元胡,加在一起有30亩。
眼下他每天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不断增强农场的抗风险能力、品牌竞争力。
仙居县农业局局长杨赛中说,股份合作农场的好处,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场采取统一经营模式,由农场布局规划、供应良种、提供生产服务,进行规模化种植。通过农场统一标准种植、管理水稻,产品的品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就能实现产品优质更优价。
来源:都市快报 通讯员 朱金水 记者 陈超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