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原创 正文

包乌米粽、捣青麻糍、做香囊 浙江农村过端午真热闹

2019-06-05 18:20:3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申思婕

  浙江在线6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申思婕)端午马上到了,你是不是正准备回老家再感受一把家乡节日的热闹?这几天,浙江各地乡镇已经开展了端午特色民俗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台石梁镇:端午阳气旺盛 最利辟邪

  青麻糍乌米粽润肺益气


51.jpg

52.jpg

家家户户包乌米粽、捣青麻糍 图片由石梁镇提供

  在石梁镇,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开展包乌米粽、制作柴叶豆腐、捣青麻糍等民俗活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

  乌米粽历史悠久,是采摘乌饭树新鲜的枝叶捣碎取汁煮食糯米而成的。青麻糍是用粳米粉和嫩青的叶子制成的。捣麻糍的原料就是青,学名叫做鼠鞠草,人们先将浸泡好的糯米蒸熟和剁碎的青一起倒扣在石臼里压成团,然后开始捣麻糍。经过石杵反复捣翻,青麻糍捣翻得透烂,最后用圆木压平,再撒上松花粉,擀薄,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

  在石梁的传统里,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仲夏端午阳气旺盛,这些食物都有化痰、润肺、降压、益气的功效。村民们认为,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这天采摘的草药有独特的神奇特效。因此,石梁镇自古传承下来的制作柴叶豆腐、乌米粽、捣青麻糍等端午习俗,多采用山区独有的草药和食材,契合端午辟阴邪、祛病防疫的主题。

  开化池淮镇:端午节包包子

  移民村里体验不同风俗

0dc2eaf1ee8049be094d4c129fa4184.jpg

包包子是这里的传统风俗 图片由立江村提供

  临近端午,池淮镇各个村镇都包起了粽子,有一个村则是例外,端午包包子。这就是今年刚过了移民60周年纪念的立江村。

  60年前,原淳安县横沿公社百亩畈管理区三山、后门、叶林和里洪村为响应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迁移至开化虹桥(原篁岸公社)立江村。据老辈们说,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村民携家眷靠肩挑担扛,跨越百里来到立江安家落户。

  因为是外来移民,习俗也不尽相同。端午节前,立江村照例为70岁以上的老人做了爱心包子,大大的肉包子堆成小山一样,粗略数数有1000多个。至于为啥吃包子,立江村民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个传统已经流传多年。村里希望通过包包子这一小举动来弘扬孝文化,让子女在外务工的老人不再孤独。

  海宁袁花镇:做香囊 点雄黄

  各个村子都有包粽子比赛

微信图片_20190603081841.jpg

53.jpg

各个村都已经陆续开展了手工活动 图片由袁花镇提供

  在袁花镇,端午的习俗有包粽子、做香囊、点雄黄、赛龙舟等。因为端午时值初夏,正是蛇虫八脚出动最频繁的时节,端午香囊汇集了多种中药材,可以驱虫辟邪。

  今年,袁花镇的各个村都已经陆续开展了手工活动。比如天仙街社区“巧手制香囊,欢乐庆端午”活动,居民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小珠子、彩绳、丝线、挂饰配件以及艾叶包制作成属于自己的香囊,其乐融融。又比如夹山村“端午裹香粽,味美万家颂”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由村里准备好糯米、竹叶、新鲜猪肉,巧手的村民展现看家本领,教新手们包粽子,只两个小时,三角形、牛角形、长条形的300多个粽子就成型了。

  端午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民俗专家讲解端午小“误区”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十几种说法: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操练水兵的日子……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呢?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院顾希佳说,最早端午只是一种对日子迷信的说法。古人认为,月份和日的数字重叠,是很忌讳的,而五月又是一个不吉祥的月份,“五月春天过去夏天要来,苍蝇蚊子、蛇等对人体有害的很多生物复苏了,这个时候要当心生病。”在北方,人们要“躲端午”,因为这天很凶,所以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一躲。南方就以吃粽子和龙舟竞渡为主。

  “闻一多认为龙舟竞渡是龙图腾,是龙的节日,也有的学者认为龙舟是为了送瘟神,现在也有很多地方龙舟竞渡时会捧着瘟神,每个村子一条船,谁先把瘟神送走,哪个村子就更安全、更幸福,所以大家都争着赶着划得更快。”

  顾希佳说,虽然各地端午习俗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有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驱邪、清扫蛇虫百脚,“比如熏菖蒲、拿中草药熏烟,还有大人小孩挂装满中草药的香袋,往小孩子额头上涂雄黄,也是为了辟邪、防止病虫害。”

编辑:郭涛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