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温州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玉环 通讯员 官福钳)七百年前,中华儿女在此安营扎寨,抵御海外的倭寇入侵;七百年后,浙南人民在此顽强拼搏,建设中国的“圣托里尼”。时代书写着不同的华章,但霞关之美隽永悠长。
这美,体现在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里;这美,体现在翻山涉水、劈荆斩棘的奋斗精神里;这美,更体现在牺牲小我、成就千古的忘我境界里。
如今,霞关二字里饱含的大美,从抽象化为具象,在山海之间落叶生根、开枝散叶。
随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镌刻在历史年轮里的记忆,赋予苍南县霞关镇的干群铁军们力量,让他们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将原本散乱破落的集镇,建设成美轮美奂的滨海绿能旅游小镇。
抗倭古城换上“国际脸”
霞关镇过去叫镇霞关,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年。当时,为防御倭寇入侵,朝廷曾派兵镇守此处,故冠之“镇”字。虽然地处偏僻,但大自然赋予这里一种别样的美。每当旭日东升,士兵们可以看到清澈的海水被霞光映得一片通红,蔚为壮观。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以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洗礼”,这里已经不再是苍凉萧瑟的边陲小镇。自然景观壮丽,城镇面貌也堪比旅游景区。
沿着苍南232省道一路南行,穿过蕉坑澳隧道前,便到了霞关的入镇口。绵延不绝的群山下,成片的假山镶嵌在高速路旁的山体里,流水从假山上冲刷而下,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瀑布,瀑布旁是一个“旭日从海面上升起”的LOGO,LOGO下雕刻着传统与现代风格的交融的“霞关”二字,仿佛“讲述”着出小镇的过去与现在。
继续向前,穿过顶部是一个巨大海螺雕像的蕉坑澳隧道,一切又豁然开朗。据霞关镇长朱成专介绍,当地村民称海螺为旺螺,有平安兴旺之意,在隧道上立这么一个雕像,是希望渔民每年航海捕鱼,都能一路顺风,也寓意霞关镇走向兴旺。
到达霞关集镇前,会经过老渔民公寓。这里面朝大海、依山而建,部分房子错落在山腰之上,是一片山、城、海相依的景象。
“过去,老渔民公寓的整体环境面貌十分落后,房屋饰面大多是粗糙面砖,破损严重或色彩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备,道路也是崎岖颠簸。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我们对整片区域重新规划,通过建筑立面整治和景观打造,重塑了这里的面貌。”朱成专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老渔民公寓,房屋立面是地中海风情,白色墙面上,门、窗、栏杆等都用大海的颜色来点缀;供人休憩的公园是一个人造沙滩,鹅卵石围着的黄沙上,树立着茅草搭成的遮阳伞。整个村落的“气质”,宛若爱琴海边的“圣托里尼”。
而这,仅仅是霞关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一个节点。放眼全镇,霞关要做的是打通山海景观视野走廊,形成了以霞映海、以海映城、山城相依的边城景观。
“我们结合霞关独有的‘山、海、岛’自然资源,以金沙路示范街为核心,滨海景观大道为纽带,串联起‘风情小街、浪漫渔港、彩霞海湾’三个分区,努力打造彩墙红霞、碧海青山的滨海绿能旅游特色镇。”霞关镇委书记林毅告诉记者。
这份愿景正越来越近。截至目前,霞关镇已经新增绿化面积8200平方米,修缮房屋175间,整治立面12500平方米,改造线路1.2公里,治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点2处,面积达6500平方米,惠及农户262户。
金沙路主路口整治前
金沙路主路口整治后效果图
花小钱办成大事情
朱成专表示,由于自然禀赋与圣托里尼相近,霞关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当中,借鉴了不少外国经验,但也十分注重保留本土特色。
细细品味,中国版的“圣托里尼”,改造后的房屋依旧保留了黑瓦搭成的屋顶,留住了家乡记忆;建设中的风情步行街,以海洋美食、渔俗生活为依托,展现了浙南渔村的魅力;新落成的景观节点,利用霞关本地造船技艺,用樟木制作船模……
据介绍,霞关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坚持特色导向,以成片成线成景为抓手,延续霞关原有的民国、南洋等建筑肌理,保护传统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用心布置城镇家具,着力讲好小镇故事,彰显滨海个性特色。
此外,霞关镇也十分注重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毛竹,渔民养殖紫菜的重要生产工具。一根根长达十几米的毛竹,插入海涂3至4米深,张挂上网帘,就是紫菜绝佳的生长场所。然而,由于长期泡在水里,这些毛竹的使用寿命并不长,所以废弃毛竹也成了霞关镇的一种“特殊垃圾”。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当地动了脑筋,把这些废弃毛竹收集起来,作成排水渠盖板,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解决了废弃毛竹乱堆乱放的问题。
正是像这样,霞关镇把当地的不少废弃物变成了宝贝。建筑废弃砖石当原料,建成了拱形柱廊作为观海平台;海滩上的鹅卵石做装饰,造出了富有渔村特色的边坡挡墙……
“我们花小钱办大事,积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探索与村民一起共建共享的模式。希望通过全民参与,让集镇面貌发生蝶变,从而加快旅游项目落地,撬动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滨海绿能旅游镇。”林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