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尾清水鱼激活深山共富路——衢江太真乡银坑村走出产业振兴新图景

2025-11-27 10:18:26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詹姜峰 徐欣宇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通讯员 詹姜峰 徐欣宇在衢江区太真乡银坑村苦竹坞山脚下的钢结构大棚内粼粼波光。54个直径4米的镀锌板帆布鱼池如银盘镶嵌,山泉水汩汩注入,青黑色的胖头鱼在水中摆尾游弋——这是衢州铭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水上健身房”,通过独创的循环吊水养殖模式,让每尾鱼在激流中“瘦身健体”,淬炼出紧致弹嫩的独特口感。如今,这尾来自衢北深山的清水鱼,正沿着杭新景高速“游”向杭州、上海等城市餐桌,成为激活山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太真乡地处衢北深山,地域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仅有600余亩,发展传统农业受限。然而,优质的山水资源成为其转型发展的突破口。银坑村作为铜山溪上游一级水源地,山好水好空气佳,加之距离杭新景高速太真出口仅7公里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衢州铭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卫平的目光。

  2018年,央企中化蓝天集团与银坑村结对精准帮扶,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浙江农林大学设计院专家团队为村庄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最终敲定清水鱼养殖项目。彼时,深耕化工行业多年的蔡卫平正谋求转型健康食品领域,在太真乡“融入杭州、上海城市圈,建设衢北生态旅游大花园”的发展定位吸引下,这位有着两年清水鱼养殖经验的创业者受邀入驻,开启了深山养鱼之路。

  “太真的核心优势是一级水源地的优质山水,加上距杭新景高速太真出口仅7公里的区位便利。”蔡卫平介绍,清水鱼采用“吊水瘦身”技术,将2至8公斤的原料鱼经过2至4个月饲养,减重10%左右,凸显清甜本味。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背后,是养殖团队历经挫折、不断摸索的成果。

  “最初每天死鱼上千公斤,损失惨重。”蔡卫平坦言创业维艰。在乡政府的积极介入下,利用省科技特派员资源,联系专家多次到场指导,帮助其攻克技术难关,自2022年起养殖步入良性循环。同时,在太真乡政府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央企中化蓝天集团的结对帮扶的双重助力下,银坑村村集体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年产12.5万公斤清水鱼的养殖基地,建成后转租给衢州铭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包经营,既减轻蔡卫平的资金压力,又为银坑村带来每年20多万元的经营性收入。

  据悉,截至目前,蔡卫平已在太真乡银坑村流转土地25亩多,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两个清水鱼养殖基地,拥有130多个镀锌板帆布鱼池,去年出售清水鱼5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为银坑村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30多万元。随着产业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银坑村村民吕恒锡从事鱼池巡逻工作,月薪超50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8年的3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56.2万元,累计为村民发放工资约19万元,低收入农户也能通过打零工贴补家用。

  市场端同样热度高涨,透明加氧包装的清水鱼卖到40元一公斤,同时,通过寓外人士座谈会等渠道,订单持续增加,产品销往杭州、上海、嘉兴等地的餐馆、超市及社区,最快两小时即可从鱼塘送达客户手中。2024年底,蔡卫平在邻近的双桥乡流转39亩土地扩建新基地,新基地完工后,年产量预计将超150万公斤。

  太真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太真的清水鱼是“致富鱼”,其发展思路为乡镇振兴提供了有力借鉴。未来,太真乡将深挖本地资源和寓外人才优势,做精做强“一山一洞一馆一院一鱼街一美食”特色产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展现新作为,通过“短视频、短剧+品牌”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好山好水好景好鱼”的四好“清水鱼”品牌,以农产品创新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一尾清水鱼,激活了一个山村。太真乡的振兴故事,正随着潺潺流水,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