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 初冬时节,漫步于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的河畔,碧波微澜,岸绿景美,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这份和谐美景,得益于该街道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持续推进河道水环境全面改善的扎实行动。
追根溯源,不让一滴污水入河
治理水环境,需从源头把控。古荡街道对辖区内五条河道、总长23.35公里的河岸线及152个排水口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体检”。截至目前,一系列隐患已被清除:35个堤岸苗头性问题得到修复,2处破损管网完成更换,11处晴天仍有水流的雨水排口完成整治,53处淤积点和55处污水管道堵塞点完成疏通清理。下一步,街道将重点关注余杭塘河、冯家河、莲花港河等汇入大运河的主要支流,持续开展风险排查,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责任到人,守护网络覆盖每寸水系
为确保每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到位”,古荡街道严格落实河长制。各级河长采用“徒步巡查+点位核查”的方式,深入排查非法排污、垃圾倾倒等行为,全面掌握河道水质与管护情况。在“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监管体系基础上,街道还创新引入了30名“民间河长”和50余名护水志愿者,构建起“专业管理+社会监督”的立体化管护模式。据统计,这支队伍每月开展巡河超过800人次,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守护的强大合力。
联动共治,打破界限凝聚流域合力
河道治理往往牵涉多方。古荡街道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一旦发现涉及上下游、干支流的关联性问题,立即启动会商机制,联动相关责任单位协同处置。今年以来,已召开水质问题联合协商会议3次,开展流域共治联合行动7次。同时,街道积极鼓励群众参与“找寻查挖”活动,借助民众力量发现并处置各类涉水问题180余个,营造了“水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治理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社会氛围。
科技赋能,智慧巡河提升管理效能
科技正为传统河道管护注入新动能。古荡街道积极协调运用无人船、水上水质检测仪等智能设备,按计划对河道进行定期“体检”,遇突发情况则可随时启动应急巡查。街道配备的两台无人机分工明确:一台按预设的5条航线进行全域自动化巡航,操作员通过实时画面精准识别水域清洁、岸线垃圾、违规倾倒等问题;另一台则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飞手可在5分钟内操控其抵达指定区域进行详细勘察和取证。目前,通过无人机巡查已高效发现并处置行洪安全隐患、河道漂浮物等问题11个。
据悉,古荡街道将继续以提升河道精细化管理水平为目标,积极做好各项水环境保护提升工作,以更清澈的河流、更优美的环境,迎接未来的检验,为市民绘就更加靓丽的亲水宜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