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0日讯(通讯员 杨文娅)近日,随着气温逐渐走低,昼夜温差加大,特别是乡村地区,老年人因行动不便导致摔倒的事件明显增多。淳安多家医院骨科接连收治了多例因跌倒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年龄集中在85至95岁之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老人经过积极手术治疗,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疼痛显著缓解,最终平安出院。
淳安一院骨科门诊透露,这类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并非危言耸听。它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但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高龄,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
什么是股骨粗隆间骨折?
医生表示,股骨是人体最粗壮的长骨,而股骨粗隆间位于其上部、靠近髋关节的位置,处于大、小转子之间。这类骨折属于髋部骨折的一种。老年人之所以易发,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内因:骨质疏松使骨骼变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削弱身体机能;②外因:摔倒等意外伤害,加上肌肉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差等因素叠加。
面对高龄患者,为什么医院还主张积极手术?
很多人担心高龄老人无法承受手术,倾向于保守治疗。然而,医生介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通常意味着长期卧床牵引,往往需2—3个月不能活动。这会触发一系列致命并发症,导致“恶性循环”:长期卧床→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营养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器官功能衰竭。
事实上,很多老人并非死于骨折本身,而是死于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因此,手术治疗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这一循环,让老人尽早起身活动,避免因卧床导致的连锁风险。
如何科学防治,医生表示要守好这三道“防线”:①强骨为本,动养结合。注重补充钙与维生素D,适度晒太阳;坚持散步、太极拳等缓和运动,增强肌力与平衡。②环境安全,消除隐患。保持通道畅通,加强室内照明,做好地面防滑,固定家具,从细节杜绝摔倒风险。③行为谨慎,主动防护。起身转身“慢三拍”,穿合脚防滑的鞋,必要时使用助行器,并定期检查视力与听力。
万一不小心摔倒,医生给出的急救“三步曲”也很重要:
若不慎发生摔倒并疑似骨折,请保持冷静,迅速行动:①立即制动,迅速送医:避免随意移动,尽快送至有骨科专业的医院;②信任专业,共同决策:充分了解手术的价值与风险,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③康复与手术并重:术后坚持系统康复,并把抗骨质疏松治疗作为长期任务。
面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我们不必恐惧。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应对策略:及时手术+系统康复+长期抗骨质疏松。这一“组合拳”能有效帮助高龄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减轻痛苦,避免并发症,真正实现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平稳跨越这道“年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