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5日讯(通讯员 邵静涛)“90后体检发现胆囊结石”“28岁女子因结石引发急性胰腺炎”……近期,关于年轻人被胆囊结石困扰的案例频频引发关注。数据显示,我国胆囊结石总体发病率已达8%-12%,且30-40岁群体患病比例逐年上升,正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背后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胆囊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胆汁仓库”,负责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进食油腻食物时释放胆汁帮助脂肪消化。而胆囊结石的形成,核心是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代谢失衡,析出结晶后聚集而成,小如米粒,大如鸡蛋,形态各异。
“年轻人患病,大多是‘吃出来’和‘懒出来’的。”淳安一院肝胆外科相关医生介绍,长期高油、高胆固醇、高糖饮食是主要诱因,比如频繁吃炸鸡、肥肉、奶茶甜点等,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超标,进而析出结晶。此外,长期不吃早餐、暴饮暴食、久坐缺乏运动等习惯,会让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淤积,为结石形成提供“温床”。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因雌激素影响胆囊收缩,叠加怀孕、肥胖等因素,患病风险是男性的2-3倍。
令人担忧的是,约半数患者为“无症状胆囊结石”,仅在体检B超时发现,因此容易被忽视。但医生强调,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结石活动时可能堵塞胆囊管,引发急性胆囊炎,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胆囊穿孔、腹膜炎;若结石掉入胆总管,还可能诱发胆管梗阻、胆管炎,甚至损伤胰腺,引发死亡率较高的急性胰腺炎,部分长期未处理的病例还可能发展为胆囊癌。
发现胆囊结石后该如何应对?医生表示,并非所有结石都需要立即手术。对于无症状、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且胆囊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定期复查,但必须调整生活方式:规律吃早餐,避免胆汁淤积;清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控制体重。
而对于有腹痛、恶心等症状,或结石直径大于1厘米、胆囊壁增厚、合并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手术是首选方案,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很多人担心切胆囊影响消化,其实肝脏分泌的胆汁会直接进入肠道,身体1-3个月就能适应,多数人术后可恢复正常饮食。”医生解释道。
胆囊结石是生活习惯的“晴雨表”,年轻人切勿因无症状就忽视体检异常。预防胆囊结石,远比治疗更关键。淳安一院医生提醒,预防的核心在于养成健康习惯:三餐定时定量,早餐不可省略;饮食以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为主;避免久坐,坚持适度运动;定期做腹部B超体检,尤其是女性、肥胖人群、有家族病史者,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