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一院:“全髋关节置换术+科学康复”让高龄老人重获行走自由

2025-10-31 17:08:23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余贡献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通讯员 余贡献)“术后第6天就能扶着助行器站着!”90岁的章爷爷摔倒后在淳安一院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进度远超预期。

  每年冬天,老年人跌倒风险都会大幅攀升,髋部骨折成为冬季老年群体的“高发伤病”。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高龄老人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重获新生,而支撑他们快速恢复的核心,正是一套针对老年人身体特点量身定制的科学康复体系。告别“伤筋动骨一百天”的静养误区,分阶段、个性化、安全优先的康复训练,成为高龄患者重建行走能力的关键。

  淳安一院康复医学医生表示,科学康复的核心是“精准评估+阶段递进”,康复治疗师会根据高龄老人骨质疏松、肌肉衰减、愈合缓慢的生理特点,以及手术方式、身体基础病等情况,制定全周期康复方案,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目标与核心训练内容。

  针对术后康复不同阶段特点和康复方法,医生也给出了如下建议:

  术后0-2周为早期康复阶段,核心目标是预防并发症、减轻疼痛肿胀、激活肌肉功能。这一阶段是血栓、肺炎等致命并发症的高发期,“踝泵运动”成为每日必修课——患者平躺时,缓慢屈伸踝关节,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每天分3-4组,每组10-15次,被称为预防血栓的“生命泵”。同时,在不移动关节的前提下,进行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绷紧大腿前侧肌肉保持5秒后放松,夹紧臀部肌肉坚持10秒再舒缓,每组10次,每天3组,唤醒术后“沉睡的肌肉”,为后续行走储备力量。

  术后2周-3个月进入中期康复阶段,核心目标是强化肌力与耐力、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随着疼痛和肿胀减轻,训练强度逐步升级:借助弹力带进行蚌式开合、侧抬腿、臀桥等动作,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蚌式开合时侧卧,双腿弯曲并拢,上方膝盖像蚌壳一样缓慢打开再合拢,每组12次,每天3组,有效稳定髋关节;臀桥训练时平躺,双腿弯曲踩床,用力收紧臀部将髋部抬起,保持3秒后放下,提升核心与臀部力量。

  术后3个月以后为后期康复阶段,核心目标是回归日常生活、恢复兴趣爱好。训练聚焦功能性动作模拟,比如上下楼梯(遵循“好腿先上、坏腿先下”原则)、从坐姿站起、弯腰拾物(需保持腰部挺直,避免深蹲)等,让老人逐步恢复穿衣、如厕、买菜等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可进行低冲击性运动,如固定自行车、游泳、太极等,既锻炼肌肉又不增加关节负担。

  “科学康复不是简单‘抬抬腿’,而是精准匹配高龄老人身体状况的系统工程。”淳安一院康复医学医生强调,正是这套分阶段、重安全、强个性化的科学康复方案,让越来越多高龄老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获行走自由。从早期预防并发症到中期强化功能,再到后期回归生活,科学康复为高龄患者搭建了一条安全高效的康复之路,让“换关节”真正成为重塑晚年生活的“支点”。

责任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