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叮’一声,心就定了。”
10月20日下午,在杭州滨江区北塘河小学地下车库等待接孩子的孙妈妈,向记者展示了手机屏幕。一条来自“小诺智慧园”小程序的通知清晰显示,孩子今天的羽毛球课将于5点30分在101班点位放学。
地下车库接送点上的智能大屏。记者 戴佳轶
记者抬头看向放学接送点的电子屏,上面实时更新着班级放学信息,仿佛“列车时刻表”般精准:“周一203常规正在203班点位放学”、“一年级体适能待放学”、“一年级羽毛球正在放学”……
当天,全校要应对的放学场景远比屏幕上的文字更密集:24个常规班分两批走,一、二年级3点50分、三年级4点10分;X课程则按结束时间再分两拨,有3门课程5点放学,42门课程要等到5点30分;加上部分学生选地面接送,一天下来,“地面/地库+常规/X课程+不同时间”的组合,形成了足足“三类五批次”的接送需求。
今天北塘河小学的放学安排。受访者供图
为精准破解“双减”后学校课后服务多元化带来的“接送难”痛点,今年9月,北塘河小学正式上线了“儿童友好型智慧接送系统”。
双向互动的智慧赋能
下午3点40分,地下车库已聚起不少家长。接娃车辆从东门驶入,便可停靠在与社会打通的车库,75分钟免费停车政策,让“早点来”成了从容选择。
“有这套系统后,我们接娃更方便了!”俞女士家中有两个孩子,分别就读二年级和三年级,放学时间和地点都不同。“过去接送孩子,尤其是请长辈帮忙时,总要反复交代具体点位。”
俞女士和孙妈手机上的系统推送。记者 戴佳轶 摄
现在,系统会通过微信小程序自动推送孩子的放学时间和地点,家人只需查看信息就能清楚掌握。“比如今天在101班点接,明天有X课程就在106班点位接,一看就明白。”
几个月前,北塘河小学的教学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莫筱晖还在为排班调课焦头烂额。“以前是‘广播式’通知,一张大表格发群里,家长要从海量信息里找自己孩子的,极易混淆。”她坦言,“特别是祖辈接送,根本记不住每天变化的课程和点位,通道挤满询问的家长,存在安全隐患。”
如今,智能系统上线将总课表一次性导入系统后,日常管理变得前所未有的轻盈。
一个点位每天会面对不同X课程班级的放学。记者 戴佳轶 摄
“比如有老师临时请假,需要找代班,”莫筱晖一边演示一边说,“系统能筛选出当时段没有放学任务的老师,我直接勾选指派就行。对方手机立刻收到任务,流程瞬间闭环。”她展示着手机端界面,“原来放学我需要根据厚厚的排班表到处协调,现在这些工作坐在会议室甚至在外听课都能用手机完成。”
放学前不少家长在等待。受访者供图
系统的“聪明”,更体现在指尖的便捷上。记者在俞女士的手机上看到,小程序不仅能查通知,更能随时申请变更接送地点。“临时改由爷爷地面接,我一点一提交,老师那边的名单实时就更新了。这种双向互动,比在钉钉群里刷屏@老师省事多了。”
细节处的温暖守护
在实现便捷的同时,如何保护学生家庭隐私?
“所有基础信息,我们严格遵循法规,只从官方‘一码通’平台导入法定监护人的信息,通常是爸爸或妈妈。”北塘河小学副校长俞涛解释,“系统绝不会超范围采集。至于爷爷奶奶等其他接送人,授权完全交给家长,由法定监护人在后台自主添加联系方式。”
有了智能系统让接娃变得快速便捷。受访者供图
此外,系统权限管理也极为精细。班主任只能看到自己班级的学生信息,一位X课程老师告诉记者:“我今天没有放学任务,在系统里就根本搜不到任何班级和学生的信息。只有当我被指派任务时,我才能看到当天、当班的学生名单。”这种设计,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安心。
接送点对面的滞留中心。记者 戴佳轶 摄
俞涛透露,这套系统背后的需求梳理就花了两个月。“看似简单的‘变更放学地点’功能,背后涉及复杂的逻辑关系。”学校与技术团队线上线下沟通了不下十次,“从推送逻辑、权限设置,到秋游、调休等特殊情况的处理,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现在家长能平均省下5-8分钟的寻找等待时间。”
滞留中心有动静分区,可以看书,也可以下棋。受访者供图
放学时分,难免有家长因故晚到。过去,这些孩子只能由老师陪着,在放学点孤单地等待。现在,他们也有了一个新去处。
记者在接送点对面,看到了这个名为“书香等待区”的滞留中心。几个孩子一点儿也不焦躁,有的看书,有的下棋。学生需要刷脸进入,刷脸后系统会自动给家长发送提示:“您的孩子已经在书香等待区等候。”
“将传统的‘被动滞留’变为‘主动关怀’,这也是我们‘儿童友好’理念的体现。”俞涛说,这个温馨的物理空间,配合系统的即时通知功能,极大地缓解了家长和学生的“双向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