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松阳乘坐无人驾驶公交 智慧小巴很安稳

2025-09-16 16:31:1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黄彦 见习记者 韩婕 共享联盟·松阳 周晴

  车窗外烈日炎炎,在无人驾驶小巴上,乘客们享受着清凉空调,静待到达目的地。这些在科幻作品中才出现的场景,如今已经融入松阳县城市民生活的日常。

  作为浙江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试点县、现代化交通产业集群试点县,松阳在2024年12月30日正式上线运行无人驾驶小巴。

  乘坐无人驾驶小巴是啥感觉?没有司机真的安全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日前来到松阳街头一探究竟。

  即将出发的智慧小巴。周晴 摄

  起步停车特别柔和

  上午9时,松阳县城明清古街南菜场公交车站,带着些许期待,我们翘首等待着从客运综合服务中心站开往新街头站的1号线无人驾驶小巴。

  不一会儿,只见一辆蓝黑相间的汽车缓缓驶来。慢慢靠近后,我们仔细端详,这辆外形圆润的小巴和普通公交车不太一样:四周是宽敞明亮的车窗玻璃,原本倒车镜的位置,装着两个大大的视频镜头。透过车窗,我们看到驾驶座上没有驾驶员。

  车辆缓缓停下,门徐徐打开。等车上的乘客下车后,我们次第上车。环顾车内,这辆小巴核载8人,车厢内最前排坐着一位戴红袖章的安全员,后面还有7个座位,已经坐了3位乘客。

  看到车门旁的刷卡机,我们赶紧拿出手机扫码支付车费,和普通公交车一样,票价1元钱。等所有人坐稳、系好安全带后,汽车缓慢启动,驶向下一站。

  稳,这是我们的第一感受。无论是启动还是加速,汽车始终比较平稳,没有顿挫感和推背感。匀速行驶时,车速保持在约30公里/小时。前方遇红灯或者其他车辆时,小巴会有预判,提前刹车。

  坐在我们前面的是市民周学勇,每周他都要坐这趟车去县人民医院做理疗。他为小巴点赞:“起步、停车都特别柔和,很适合我们老年人。”

  舒适,是我们的第二感受。行驶过程中,闻不到汽油味,只有电机轻微的嗡鸣声。宽大的车窗,让乘客拥有超宽视野,沿途风景尽收眼底,这对外地游客特别友好。“坐着这样的车逛县城,很有一番风味。”外地游客谢旭芳第一次乘坐无人驾驶小巴,感觉不错。

  在和其他乘客闲谈中,我们有了第三个感受——准时。

  “车子时间可准呢,前后相差最多两分钟。”刚刚上车的退休教师叶柳琴介绍,她每天都要坐无人驾驶小巴去西屏山公园打乒乓球。虽然班次有限,但出发、到达的时间都比较准时。乘车的也多是固定路线的老乘客,大家都是算好时间才走到站台,车也很快就到。

  行驶在街头的智慧小巴。周晴 摄

  几乎没有感知死角

  据了解,目前投入运营的无人驾驶小巴均产自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松阳县城共有15条公交线路,投入运营的7辆无人驾驶小巴覆盖了县城主要公交线路1号线和2号线。两条线路途经28个站点,串联起主城区的客运中心、学校、医院和景区等,每条线路行驶时长约为75分钟。

  行驶了一段时间,无人驾驶小巴缓缓驶近位于县城中心的市政广场站。窗外的景象逐渐热闹起来,行人、车辆络绎不绝。

  此时,车前方不远处出现一个行人。无人驾驶小巴瞬间做出反应,平稳减速。“咱们小巴车身四周布置的雷达和摄像头可以全方位感知,现在离行人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平稳减速,如果距离很近,它也会避让或者急刹车。”坐在前面的安全员潘耀平解释。

  无人驾驶小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从容地应对各种路况。

  遇到突然变道的车辆时,无人驾驶小巴会迅速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距离;在通过没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时,无人驾驶小巴缓缓前移,确保安全。坐在车厢里的我们,感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

  行车稳如老司机,是因为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加持。

  “车辆几乎没有感知死角。”文远知行浙江省总经理王文斌介绍,每辆公交小巴配备了2个激光雷达、2个毫米波雷达、2个盲区激光雷达和10个高清摄像头,周身的雷达与多模组摄像头组成的“电子眼”,赋予小巴360°无死角的扫描感知能力。小巴在行驶过程中,不只依靠激光雷达摄像头进行感知,还通过5G网络与路侧设备、云端基础设施进行通信,进一步提升整体安全性。

  无人驾驶小巴拥有由芯片和算法系统组成的“智慧大脑”,可以实时分析路况并动态规划路径。“智慧大脑”决策响应速度在0.1秒以内,远超人类驾驶员0.3秒至1秒的反应速度,能为乘客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且,无人驾驶小巴还有车辆安全员和远程监控员随时待命。安全员随车出行,负责行车安全。位于后台的远程监控员,必要时可以通过远程通信手段接管车辆控制。

  行驶了20多分钟,车辆到达了终点站新街头站。我们都很好奇车辆安全员到底做哪些工作?怎样保障车辆安全。等车辆停稳后,我们和潘耀平聊了起来。

  “上午发车前我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行车过程中要保障安全行车,有情况就及时处理。”潘耀平说。这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和他约好第二天一早见面。

  市民乘坐智慧小巴。周晴 摄

  安全员随时管控

  第二天上午8时,我们在松阳县客运综合服务中心找到了潘耀平。潘耀平介绍,1号线无人驾驶小巴首班车8时半发车,他们一般都要提前20分钟开始各项准备工作。

  潘耀平原本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如今成为了自动驾驶公交车安全员。他说,从原本的操作方向盘到如今主要操作平板电脑,“工作习惯完全变了。”

  我们来到停车场,潘耀平带着我们一一实操体验,“先是给车通上电,启动汽车。”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打开了隐藏在车前方的通电按钮。通上电,车门随即打开。

  上车之前,他带着我们绕着车辆一周检查。“主要是看看轮胎胎压是否正常,外观有没有破损等。”登上车,我们跟着他一起仔细查看车内仪表、显示屏是否正常。确认无误,第一步准备工作完成。

  坐稳后,潘耀平打开了车上的平板电脑,开始下一步准备工作。只见他输入账号和密码,登录车辆操控系统,随后便开始查看车辆的各项状态,包括电压、电量、行驶路线等。确认正常后,他点击“确定”按钮,无人驾驶小巴关上车门,按照既定路线驶向站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们看了一下表,整个过程花了18分钟。

  “刚开始心里打鼓,我们以前都是手动操作的,现在就一个平板电脑,就怕出现什么问题。”他坦言,“后来我们发现,机器比人工操作更稳,放心了很多。”

  在松阳,像潘耀平这样转型的公交车司机有十多位,他们接受专业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后上岗。潘耀平说,虽然车辆能自主运行,但安全员仍需全程监控,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干预。“比如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时,我们可以随时接管车辆操控,保障乘客安全出行。”潘耀平说,虽然无人驾驶小巴运行至今未出过这类问题,但安全这根弦还要时刻紧绷。

  如今,除了无人驾驶小巴,松阳还有自动驾驶观光车、无人物流、无人养老助餐、无人清扫、无人零售、无人安防等多种车型投入示范运营,实现了自动驾驶在公共出行、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的同步推进。

  松阳县综合交通产业链工作组负责人叶江灏介绍,下一步,松阳将坚持以应用场景拓展为牵引,重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出行服务、市政管理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多业态融合创新,积极推进数字公路场景建设与道路路口信控设备智能化改造,全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数字公路应用示范,为构建智慧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区域交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9月16日,浙江日报8版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