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难挡八方来客的热情。依山而建的古民居层层铺开,写满岁月的黄泥墙上泛起斑驳光影,青石板路上鸡鸭悠哉地来回踱步,几位老农挑着担儿若隐若现……经修复后,松阳的古村落重新焕发活力,每天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寻找曾经的乡愁。
松阳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群,现存传统村落100余座,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达78处,数量居华东首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高歌猛进的同时,松阳也守着绿水青山、黄墙黛瓦,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活态保护,在对古村落采取整体或连片保护的同时,活化善用,不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寄托乡愁的桃源秘境,也让越来越多古村落不断散发时代新韵。
三都乡杨家堂村村民潘建伟的民宿就坐落在村中央。一个小四合院,院落宽敞洁净,古色古香;房间内,设备齐全,十分舒适。很难想象,几年前这还是一栋濒于倒塌的老屋。“当时中堂的楼板摇摇欲坠了。”潘建伟回忆。破败的不仅仅是老屋,老房子生活设施滞后,村民陆续搬迁出去,杨家堂村逐渐变成了一个空心村。
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彼时的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杨家堂村借机系统修缮了村里的古民居、古桥和古道,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历史肌理得以保留延续。
受益于“拯救老屋”行动,松阳一批破损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一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符号得以重生。
山村“活”了,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阳光下散发着如油画般光芒的黄泥房,整治一新的古村落,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工商资本。
坐落在海拔850多米悬崖上的陈家铺村,三面被群山环绕,独特的地势和村落格局,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此打卡,各种各样的新业态随之落地开花,悬崖书屋、文创店、西餐厅、农家乐随处可见。如今,已有1亿多元工商资本注入古村,返乡青年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截至目前,松阳通过老屋修缮,带动118个乡村植入了民宿、生态农业等新业态。至2024年底,全县共发展民宿445家,年营业收入超9000万元,全域接待游客342.3万人次。
在叶村乡横坑村不少村民眼里,来自北京的杨洋有些超凡脱俗。她只身一人在山间居住了六年,并在这里建设了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玖层美术馆。“大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她说,玖层美术馆与周边农屋,馆中人与村民,从彼此遥望到自然相融,构成了一幅现代古村落的画卷。
松阳县叶村乡横坑村玖层美术馆内部。 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仅如此,杨洋还深挖乡村文化特色,以乡村随处可见的景致、物件为切入口,引入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组成新村民,精心制作了一批竹制品户外艺术装置,最终形成竹艺术展陈、艺术作品交流等文化旅游业态,曾经的“空心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三年来,当地先后修缮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5000余平方米,共招引文旅项目7个、财政配套项目25个,累计投资额超6200万元。
艺术走进村庄,市场赋能老屋,杨家堂村、陈家铺村、横坑村的实践正是松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保护利用的缩影。
9月15日,浙江日报4版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