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2日讯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今年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这一历史节点的背后,是我国电网供应保障能力的胜利,其中火电作为稳定运转的“压舱石”功不可没。
同样是在7月,坐落于浙东海岸线上的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北仑电厂8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预计每年可增发60亿千瓦时的电量;紧邻的9号机组也正加紧安装调试中,刚刚于9月8日顺利完成锅炉冲管作业并通过打靶验收。
待两台机组全部投产后,北仑电厂将以74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三度问鼎“国内最大火电厂”。如此辉煌的成就,自然也让它成为了本次能源高质量发展看“浙”里媒体采风团队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站。
“荒野滩涂”建起“全球最大”
见证中国电力崛起之姿
清晨的东海之滨,微风和煦,随着采风团队的脚步踏入北仑电厂的企业文化展厅,一幅跨越36载光阴,伴生于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历史长卷在众人面前渐次铺开。其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斑驳泛黄的老照片——1983年12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站在北仑算山之上,一边在图纸上筹划,一边眺望不远处宽阔的滩涂。
将时间回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却在电力供应上几多掣肘,全省仅200万千瓦的电力装机容量根本无法满足日益激增的用电需求,工业生产时常被迫停摆,居民生活也频频受到影响。
于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电力建设,并做出了从开发水电为主转向布局大型港口火电厂的战略调整。1984年,北仑电厂选址尘埃落定,随后相继被纳入“七五”“八五”“九五”计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是我国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火电工程,这既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标志着开放的中国开始吸引世界目光。
“在北仑搞大型电厂条件确实不错,对于解决中国缺电问题,促进工农业生产大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李鹏同志当年留下的话语仿佛穿透了时光,当打桩机唤醒沉寂千年的滩涂,这片土地迅速迸发出了蓬勃生机。
1991年10月和1994年11月,一期工程两台6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从此,浙江电网迈上了大机组、大电网、超高压、自动化的新台阶。
进入2000年代,二期工程的三台60万千瓦机组顺利建成,总装机容量提升至300万千瓦,年发电总量达到170亿度,当时全省每5盏灯就有1盏由北仑电厂点亮。
2009年,三期工程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产且主设备采用国产设备,不只降低了单位投资成本,还实现国内百万千万机组首次同步实现烟气脱硫、脱硝,成为新建电厂的环保典范。
2020年至今,随着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完成重组,北仑电厂积极践行公司“123456”总体工作思路,5年来完成发电量1485.8亿千瓦时,供热4273.9万吉焦,累计新能源装机10.726万千瓦,即将登顶全球最大火电厂的同时还实现了从传统火电向“火风光储”多能融合蜕变,在长三角能源版图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北仑印记”。
“传统煤电”转型“低碳标杆”
紧跟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带着历史的“余温”,采风团队走出文化展厅,径直深入电厂核心区,宏伟的设施与运行的轰鸣扑面而来,一段沉浸式的实地探访之旅正式开启,第一站就是新近亮相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
“我们的8号机组已经连续安全稳定运行两个月,期间累计发电12.19亿千瓦时,平均发电煤耗267.6克/千瓦时,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0.5、5.6、13.3毫克/标准立方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准,达到国内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北仑电厂工程管理部负责人孙城在给采风团队介绍的过程中,如数家珍地报出一组组精准数据,给静伫无言的设备披上了一抹盎然绿意,这既源于浙江公司的战略部署,也彰显了北仑电厂的实干担当。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鼓励煤电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持续降低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能耗水平,全面提升清洁低碳、高效灵活发展能力。
对此,浙江公司结合国家能源集团赋予的使命定位和发展实际,提出“一体两翼三提升”的发展战略,即做优做强火电主体,新能源和综合能源“两翼”规模质量发展,提升本部管理效能、基层企业治理效能以及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而北仑电厂作为行业先行者,也迅速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与公司发展战略,率先启动综合性、系统性节能改造,投入1.6亿元开展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低碳高效灵活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又统筹推进了30余个节能技改、检修优化及运行调整项目,每年可节约下来超5万吨标煤。
围绕清洁化转型,北仑电厂也始终走在前列,2011至2021年间先后完成了国内首台背压机驱动引风机、国内首台60万千瓦机组和100万千瓦机组提效改造;2024年,厂内粉煤灰存储项目与炉渣磨制项目双系统同步投运、厂区12.5兆瓦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厂内第4个光伏场站大岙渣场二期3兆瓦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从一字排开的火电机组,到连片起伏的光伏矩阵,再到迎风而动的风机扇叶,采风团队一路走过,深刻感受到了北仑电厂在单一场站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拓展“火风光储”多能互补的扎实成效。也正是这种多元能源共生的磅礴姿态,不仅让“守护万家灯火”的保供底气愈发坚实,也为大体量煤电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表率。
“执笔青绿”绘就“千万蓝图”
续写三生融合和美篇章
如茵的草坪之上各式绿植层次分明、错落生长,其间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数千棵香樟夹道而立,繁茂的树冠在空中交织成网,阳光穿梭而过,被枝叶切割,化作一地细碎的金光,随风摇曳——此次采风,让媒体代表们“大开眼界”的,除了北仑电厂业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与转型成果,还有如园林般优美的厂区环境。
“目前我们厂区内的绿化面积有将近50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45%,排渣场那边在完成‘无废’改造后,靠近海边的湿地环境还吸引了很多白鹭或野鸭栖息繁衍。”北仑电厂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王崇如表示,作为浙江省能源行业首家“三生融合”试点单位,北仑电厂自2024年以来先后组织7次增殖放流活动,投放1.04亿尾(只)黄姑鱼、黑鲷、梭子蟹及海蜇等经济苗种,助力近岸渔场修复与海洋生态平衡,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从厂区内的盎然绿意到厂区外的生态守护,北仑电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山”理念,积极开展“三生融合”实践探索,让这份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既能在海陆之间持续传递,也能深刻融入能源生产的核心环节。
2009年起,北仑电厂拓展了对外供热服务,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为周边企业和居民提供热源,近三年的年均供热量达840万吉焦。王崇如告诉采风团队,未来北仑电厂将以建设“千万千瓦”能源基地和“千万吨级”供热基地为战略蓝图,向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区域的城市发展提供更清洁、高效、可靠的能源保障。
此外,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的首批“工业遗产”与宁波市北仑区首批工业旅游定点景点,北仑电厂还常态化开展“企业开放日”“环保设备公众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学生团体、企业同行走进厂区,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体验,以独特的“大国工业”视角建成“市民家门口的花园式电厂”,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让工业旅游“热”起来,让工业文化“传”下去。截至目前,北仑电厂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7万人次。
潮起东海岸,奋楫创一流。北仑电厂迄今走过三十六载岁月,亲历了中国电力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征程,它不仅是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更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者”,凭“火电”淬炼初心,用“风光”践行使命,这颗闪耀东海之滨的“能源明珠”正以其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北仑智慧”与“浙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