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到一线“追新” 温州民企迎来一群“导师级”打工人

2025-08-20 14:38:29 来源:潮新闻 共享联盟·温州中心 张晨

  早上8点30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教师陈翰铖赶到浙江吴霞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上班”模式。他的工位正对着数据监控屏,上面滚动的危险品运输车轨迹,勾勒出事故率下降70%的安全曲线。

  “书本里提到人工智能赋能安全的概念,正通过这个监管平台变得具象化,这种示范效果可以说远超我的预期。”陈翰铖说。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在吴霞科技参加技术讨论会。受访者供图

  这个暑假,温州不少民企的生产一线都迎来了如陈翰铖一般的“导师级”新员工——他们带着教学困惑扎进车间,在生产线旁记录技术参数,在实验室里拆解最新设备,在研发端参与技术攻关,只为将那些课本里不曾展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带回到课堂。

  产业前沿变化快 

  暑假进厂忙“追新”

  “潘老师,这批闸板的堆焊层硬度测完了吗?”保一集团质检部负责人沈兴伟喊住潘淑微时,这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阀门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正在专心拍摄一些高端阀门的制作工艺视频。潘淑微告诉记者,这次到保一集团“上班”,接触到了阀门企业许多先进的技术,比如超低温阀门的材料深冷处理工艺和带工业物联网的智能控制阀门。为了快速掌握这些新技术,她白天跟着工程师参与现场调试,晚上研究技术手册和企业标准,通过拆解故障阀门逆向学习设计要点。

  同样感到“技术代差”的,还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老师戴盈盈。她原本以为“视光设备研发”只是 “把现有设备做精”,直到参与温州云视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特殊视标设计”项目——需精确计算亮度、对比度阈值,甚至考虑不同光照环境的显示效果。从“标准执行”到“参数设计”的跨越,让她重新思考“视光技术”的本质: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工程思维解决临床痛点。

  在瑞立集团总部厂区,企业的工人“导师”们从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原材料把控,到先进的生产工艺;从精密的质量检测流程,到前沿的技术研发成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而瑞安市瑞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智能制造学部的教师们则变成了学生,一边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一边积极提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当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元素不断注入传统产业,技术迭代的加速度,正让职教课堂面临着“刚教完课本知识,没学过的新设备已上岗”的尴尬,这“倒逼”着高职院校的老师们利用假期到企业里“上班追新”,学习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正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黄河所言:“过去我们总说‘教学要对接产业’,现在产业跑得太快,教学必须‘追着技术跑’。”

  “打工”归来收获大 

  新课案里有“新货”

  当前,温州的民营企业正经历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转型,这也让企业真正成为职教教师观察产业前沿的最佳课堂。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还从全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中,筛选出300多家企业作为“教师实践基地”,实施3年动态管理。“不是随便进一家企业‘上班’,必须是真有新技术、新产品能教给老师。” 黄河说,像与亚龙智能共建的国家级基地,光实训项目就有 47个,教师“上班”时能跟着工程师参与真实技术攻关。

  那么这个暑假里,学到一系列“新知识”的老师们,又将如何在新学期的课堂上融入自己的“上班”成果呢?

  潘淑微告诉记者,她拍摄了大量高端阀门的工艺过程视频,收集了报废阀门的核心部件,让学生能直观了解智能阀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我还计划将控制阀测量位置精度试验引入课堂,这套企业正在使用的高效检测方法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尚未涉及,该项检测能够很好地弥补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差距。”潘淑微说。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阀门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潘淑微在保一集团“上班”

  陈翰铖带回的“异常停车与安全地图”算法研究,既是企业下一个攻关方向,也成了他下学期的实战课程选题。他将带领学生从视觉识别入手,模拟企业真实场景设计算法,“学生做的不再是虚拟项目,而是可能被企业采纳的解决方案”。更具突破性的是,他联合企业设计的“车联网安全运维师”微证书,将企业认证标准直嵌课程,“持证即对接岗位”。

  瑞立学校智能制造学部的教师们通过系统学习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空压机、离合泵缸体等精密部件的组装工艺与质检流程,亲身体验机械臂应用、多轴拧紧技术及高精度三维扫描检测等设备。他们在真实的研发、制造场景中,思考如何将前沿制造技术转化为实训项目,并着手开发电工电子理论题库及技能人才实训方案。

  可以预见,老师们“上班”的最终成果,藏在新学期的课堂里。那些带着车间温度的实践经历,正在让教学变得不一样。

  机制创新炼真功 

  “老师打工”常态化

  随着近年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爆发式发展,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时期。《“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速达15.9%,催生出数字孪生、工业大数据等50余个新兴职业。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进厂已从过去的“阶段性任务”转变为“常态化需求”。

  “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倒逼着老师们进厂的脚步越来越频繁,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池春阳告诉记者,当下教师进企“上班”的内涵正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可能侧重于了解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如今则必须深度参与前沿技术攻关、掌握精密工艺参数、破解复杂工程问题,并将这些鲜活的产业动态实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此,学校也在机制层面进行创新,积极“回应”这一趋势。

  据介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修订出台了《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明确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纳入教师岗位职责,要求所有担任专业课、公共课的教师,均需参加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入企前有计划、在企时有督查、返校后有奖惩”全流程闭环管理,落实教师全员入企实践要求,形成制度化运行模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基因。

  “我们力争到2026年,专业课教师100%参与企业实践,新入职教师企业实践覆盖率达100%,教师年均实践时长超1.5个月,5年累计超7.5个月。”池春阳透露,目前,学校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已经被浙江省教育厅列入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则修订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将企业实践经历纳入教师岗位职责。明确全校37个专业的教师,必须拥有相关企业实践经历,以此作为“双师型”教师素质认定、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该校人事处负责人翻开教师实践档案,里面既有企业技术部的鉴定,也有转化的教学案例,“不是走形式,得真能带回东西,这才是‘进厂’的意义”。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