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会“发酵”的音乐吗?
不是藏在耳机里的私密旋律,也不是高悬舞台的遥远回响,而是一种带着生活气息、市井温度,像平湖糟蛋一样“有味道”的声音——它古怪、鲜活、直击人心,正在这座城市的街角悄然酝酿、破土而出。
这个夏天,平湖的夜晚因一群年轻人而变得不同。热浪翻涌的街头,一支名为“糟蛋”的本土音乐社团,用吉他弦的震颤、鼓点的律动,编织着属于这座小城的青春乐章。
“我的舞台我自己建造,要让全世界看到……”夜幕降临,社长柯勤超和伙伴们又一次在排练室反复打磨动画《我为歌狂》的主题曲《我的舞台》。歌声铿锵,像一句宣言,也像一声召唤。这支刚成立一个月的乐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而他们所追求的,不是聚光灯下的荣耀,而是让音乐真正“落地”,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平湖藏着太多爱音乐的灵魂,但他们像散落的星光,从未相遇。”柯勤超说。白天,他是扛着相机记录生活的摄影师;夜晚,他却化身音乐梦想的“召集人”。一个月前一次偶然的灵感闪现,让他决心为这座城市的独立音乐人搭一座“桥”。从本地琴行老师小潘,到每周专程从外地赶回的键盘手Tina,十多位志同道合的音乐人迅速集结,组成这支风格鲜明的新生力量。他们约定:每周至少一次演出,用音符串联生活,用现场点燃夜晚。
“糟蛋”——这个听起来有些“怪”的名字,恰恰是他们最真实的注解。
“就像我们平湖的糟蛋,有人觉得香,有人避之不及,但它就是有味道、有记忆。”柯勤超笑着解释。社团以朋克为底色,融合民谣、摇滚、R&B等多种风格,不追求精致完美,却格外珍视现场的原始张力与情感共鸣。他们不要“高高在上的艺术”,只想要“人人可参与的生活调味品”。这种“去严肃化”的态度,正是他们对音乐最本真的理解:音乐不该被束之高阁,而应像街头的风,自由穿梭,触手可及。
梦想从不等待。成立仅数日,糟蛋音乐社团便在市区银泰广场完成了首秀。没有华丽舞台,只有几台简易设备,音乐却如清泉般流淌而出。《我的舞台》《海阔天空》点燃了围观人群的热情,而最动人的,是那场即兴合唱——一位跳广场舞的阿姨接过话筒,用略带颤抖却无比真挚的嗓音唱起《甜蜜蜜》。那一刻,年龄、身份、风格的界限被音符轻轻抹去,音乐真正成了连接人心的桥梁。
这场演出,也引来了市文化特派员陈其富的目光。这位平湖玩吉他与流行乐的“老前辈”,在音符中听到了熟悉的“暗号”——那是对音乐纯粹的热爱。一拍即合,他当即约定:“下周,我带人来,咱们再演一场!”
第二周,“夏夜民谣”专场在青瓦白墙的平湖书场上演。从60年代欧美民谣的温柔低语,到70年代台湾校园民歌的清澈梦境;从罗大佑、蔡琴的岁月回响,到崔健的呐喊、朴树与老狼的白衣飘飘;再到《安和桥》里晚风中的乡愁……琴弦拨动,时光流转。陈其富还带来了一位名叫大成的朝鲜族歌手,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音在此交汇,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现场,大家又约定了下一场——市文化馆的R&B主题之夜。“糟蛋”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音乐不该困在耳机里。”柯勤超说,“我想要的是,让每一种音符都成为平湖上空的云朵,抬头就能看见,呼吸就能听见。”
如今,他们不仅排练经典曲目,更在筹备一首原创歌曲。词曲由社员和平湖本地钹子书专家共同创作,巧妙融入平湖非遗“钹子书”的元素,用“方言+”“文化+”的方式,让传统在现代节奏中重生。“平湖孕育了我们,我们也想用音乐,讲出不一样的平湖故事。”柯勤超眼中闪着光,“让老文化,走出新路子,走向更大的舞台。”
从一次“灵光一闪”,到街头巷尾的声浪涌动;从“糟蛋”这个名字的自嘲与倔强,到用音乐连接城市与人心——这不仅仅是一支乐队的诞生,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生态的悄然苏醒。原来,最动人的旋律,不在远方,就在这烟火人间的每一次拨弦与合唱中。而“糟蛋”,正用它独特的“发酵”方式,让平湖的夜晚,越来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