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上,一位乡村老医生的承诺:“只要身体允许,我一直在”

2025-08-08 10:50:0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周杭琪 共享联盟·定海 尹倩倩 朱凯华 通讯员 俞嘉恺 夏涵婷

  在舟山定海区金塘镇仙居村长沙自然村,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乡村医生——78岁的周芝香,她不仅是一位有着45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还是“三八红旗手”“2021年最美金塘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医术好,服务好,态度好”的“三好医生”。

  多年来,远在山东、上海、杭州、安吉等地的患者都慕名而来,走进这个偏远山坳的农家小院向她问诊。在这诸多荣誉背后,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孤独坚守与无私奉献。

  周芝香为村民治疗

  只有她愿意留下来

  “芝香,侬来啦。”随着“吱呀”开门声,村民周芳娣热情地将周芝香迎进门来,但俩人并未过多寒暄,周芝香就径直走进了里屋,为周芳娣的老伴看诊。原来,周芳娣的老伴因一次意外摔倒后,一直卧床不起,背部皮肤由于长期受压,逐渐长出了鸡蛋般大小的褥疮。

  “我们也不懂得如何护理,随着褥疮面积扩大、溃烂,血水直流,他时常疼得夜不能寐,我们更是睡不了一个安稳觉。”周芳娣说,这大夏天,如果褥疮不及时医治,就会引发感染,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但想要送老伴出山岙,到十余公里外的医院就诊,对于他们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

  周芝香为村民治疗

  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周芝香知道了这一情况,每天登门为其老伴处理创面、清洁消毒、上药包扎,每次护理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还手把手教他们翻身技巧、护理要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诊疗,原本溃烂的创面开始愈合,周围红肿也明显消退,她老伴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夜里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在这个地处偏僻的渔村,因行动不便而无法及时就医的村民并不少见。早年村民患病就医需抬着翻山越岭十余公里,“小病拖,大病扛”是当时村民看病难的真实写照。1963年,金塘卫生院为改善当地医疗条件,物色3名青年进行医疗培训,成立了大队保健站。15岁的周芝香经过8个月培训成为一名保健员,后因工作出色,于70年代初被选拔至舟山卫校“深造”,成为经省卫生厅正式注册的乡村医生。

  和周芝香同期到村的两位同事因医疗条件差、收入少等原因而先后离岗,只有她愿意留下来。“我是村里培养的持证的赤脚医生,要一直守着岙里的村民。”周芝香深知乡亲们需要她,离不开她,她在心里默默许下了承诺。

  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周芝香的日常生活中,有两样她总也不离身的物件,那就是几根针灸针和一瓶酒精棉花,虽毫不起眼,却都是她突遇紧急情况时,随时能救治患者的“宝贝”。“我们这里有8个山岙,都是我服务的范围。岙与岙之间路途遥远,我出诊时常常一走就是一天,难免会遇上一些紧急情况。”周芝香依稀记得,多年前的夏天,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谢仁光突然昏厥,脸色煞白,还伴有抽搐等症状,让一旁的村民都束手无策。这一紧急情况,正巧被路过的她撞了个正着。

  经过初步诊断,谢仁光得的是一种俗称老虎痧的中暑症,十分凶险,患者体温会迅速升高,如不及时治疗,多器官将发生严重损伤,后果不堪设想。在村民的帮助下,周芝香立即将谢仁光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并用针灸疗法对其进行抢救,连续扎了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位。没多久,谢仁光就缓过神来。

  回忆起自己的行医生涯,周芝香坦言已难以数清哪一次救助最为印象深刻。然而,有一次惊心动魄的急救经历却永远铭刻在她的记忆中。那是1977年的一个清晨,周芝香被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她打开门定睛一看,原来是产妇张亚清的家人焦急地等在门外。他们的额头挂满汗珠,眼神中满是焦急,显然家中发生了紧急情况。刚从梦中惊醒的周芝香立刻明白事态严重,二话没说就揣上药箱,随村民奔出门外。

  途中,她才得知原来是张亚清在家中分娩后出现了大出血。面对这样的高危症,村里既没电话又不通车,如果用人力把产妇送往金塘中心卫生院,得翻山越岭走上3个多小时,家人情急之下只能想到找周芝香求助。情况紧急,周芝香三步并作两步,在崎岖的山路间一路小跑,硬是缩短了一半以上的路程时间。到达现场后,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医经验,诊断该产妇为胎盘残留导致的大出血,迅速采取了有效的急救措施,并小心取出产妇体内的残留胎盘。经过她的努力,产妇大出血的情况得到了控制,最终母子平安。

  “随叫随到”的承诺

  从医以来,周芝香一直恪守“随叫随到”的承诺。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接到村民电话或口信,她背起药箱就出门。10余年前的一个深夜12时,有村民上吐下泻,她只身一人步行几里路赶到长沙卫生室,为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的村民打点滴并陪护。次日凌晨4时,在回家路上,她因天色昏暗、山路崎岖,不慎掉进溪坑,两条腿摔骨折。

  在她不能出诊的日子里,求医者几近踏破她家门槛,她也从不拒绝,躺在床上为患者诊治。家住陆家岙的方芝娟母亲年事已高、重病卧床,点名要周芝香看病。尽管骨折双腿疼痛难忍,但周芝香不顾家人反对,坐上方芝娟的电动自行车为其母亲上门诊疗。“当年的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方芝娟说。

  周芝香

  如今,长沙自然村多数年轻人搬离,只剩下150多位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周芝香时刻关注着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对谁家有患者、病情程度等都了如指掌。最南端的铁路岙住着四位老人,她时常上门问诊,还陪同老人前往金塘中心卫生院体检,从最北端的家步行约2小时前往。遇上下雨天,上山过岭容易打滑摔跤,这些年她大大小小的外伤不少次。

  退休后,虽有药房高薪邀请周芝香坐诊,女儿也要接她出村同住,但她都一一拒绝。她说:“如今,村里虽然有了环山公路,通了公交车,但老年人如果遇上头痛脑热的事,打车坐车还不方便,长沙少不了医生。”作为一名党员,周芝香甘愿扎根山岙,她说只要身体允许,想为村民一直服务下去。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