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屋 激活古村 松阳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2025-07-21 14:37:5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黄彦

  炎炎夏日,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境内的各处古村落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鳞次栉比的老屋、静谧幽深的石板巷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让游客沉浸在古村落的魅力之中。“漫步在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路上,穿梭于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之间,时光仿佛都慢了。”和家人自驾前来的杭州游客郑靓感叹。

三都乡松庄村“织”美术馆内,人流如织。 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阳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在这里,百余座古村落静卧其中,78个村落更是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其数量在华东地区位居榜首。但很难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秘境”,曾一度面临古旧民居沦为危房的困境,不少老屋年久失修,亟待保护。

  2016年1月,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关心支持下,“拯救老屋行动”启动,松阳成为全国首个整县推进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0余个古村落、300余幢老屋得到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一个个古村由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修缮老屋活态保护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逐步攀高,翻过一个山坳后就来到了大东坝镇小后畲自然村。十多幢古民居沿着山势层层排列,黄墙、檐角错落有致。

  村民潘秀珠的家就在村口,不远处是他们家的老宅。2011年,他们全家搬进了新房,但对老屋的感情却没有断。潘秀珠说,这栋老屋不仅承载着他们一家的回忆,更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村里很多人都和她一样,对老屋有着不舍的情节。转变始于2016年启动的“拯救老屋行动”。“拯救”的对象是中国传统村落内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小后畲自然村,村里的老屋都被纳入了“拯救老屋行动”中。老屋修缮的费用50%左右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补贴,20%至30%由松阳县政府补贴,其余部分需由村民自主筹措。

  “能修不换,修旧如旧。”为了尽可能保留老屋的原始风貌,修缮工作严格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上多使用就地取材的泥土、木材、石块等。

  2019年,潘秀珠的老屋修缮完成。修旧如旧的老屋不仅保留原来的风貌,还充分考虑后期的使用,完善了各类设施。“修好没多久,就被一个拍摄视频的公司看上了,租了好几年。”潘秀珠说。

  一批破损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一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符号得以重生。如今,松阳以“留住传统村落原真形态”为核心,建立起覆盖全县、集中连片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多元业态点亮烟火

  相比较小后畲自然村的静谧,四都乡陈家铺村就热闹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从停车场一路停到村口,操着不同方音的游客在村里闲逛,来自上海广东等大城市的游客品着咖啡和松阳端午茶。

  2023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鲍培钧回村利用修缮后的老屋办起了民宿。古村、老屋;原生态、纯天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天南海北的游客,也让他的民宿有了很多忠实粉丝。“一位广东客人,只要出差到浙江,就肯定住这里。”鲍培钧说。

  游客多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随之落地开花。大学教授开的文创店,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青田华侨的西餐厅,光咖啡每天就能卖出近百杯;村里两位老人经营的“老鲍农家乐”,天天爆满。生态农业、民宿经济、文化创意……陈家铺村多元化的乡村业态,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诗画意境,为游客带来了许多新消费体验。

  在松阳,老屋还有很多极具创意的链接。“老屋+工坊”,红糖工坊、豆腐工坊、桑蚕工坊等一批特色工坊,既是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展销点,也是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的新地标;“老屋+公共文化空间”,平田农耕馆、契约博物馆、先锋书店等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品质文化主客共享。

  如今,一个个曾经冷清的“空壳村”变成小有名气的“网红村”,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点亮着古村烟火。截至目前,松阳通过老屋修缮,带动118个乡村植入了民宿、生态农业等新业态。至2024年底,全县共发展民宿445家,年营业收入超9000万元,全域接待游客342.3万人次。

  文化赋能古村发展

  虽没有陈家铺村那么热闹的人流,但同为古村落的三都乡松庄村却充满了艺术感。这段时间,村里的“未织之境”主题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展览展出了国内外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共创的各类艺术作品,村民徐家美指着其中一件作品,自豪地说:“这是我编的竹篮,我也算是半个艺术家了。”

  有600余年历史的松庄村同样受益于“拯救老屋行动”。松庄村系统修缮了村里的古民居、古桥和古道,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历史肌理得以保留延续。为避免走上同质化的乡村游路线,村里决定营造艺术氛围,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建设。

  去年7月,村里要建一座名为“织”的现代美术馆,还没开始建,许多村民就嘀咕开了:“村里弄这玩意儿,有人看吗?”为打消村民疑虑,三都乡政府依托三乡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富协商机制,多次组织村民和业主代表议事讨论,一方面详细介绍美术馆设计理念和建设规划,另一方面挨家挨户讲解,终于打动了有顾虑的村民。

  美术馆落地了,村民的视野打开了。

  村里老屋墙上挂着的涂鸦作品,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村里;“山民剧场”里,音乐会、话剧、戏曲轮番上演;巷陌之间,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藏匿其中……漫步松庄村,艺术氛围随处可见。难能可贵的是,村民也主动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村民李文生的书法作品被印在了特产的包装盒上,每卖出一盒,他就能收到设计费。由艺术家和村民共创的作品,还被转化成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销售至各地。

  得益于艺术创作的价值转化,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全村游客量年增长20%以上,2024年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在今年1月的“艺术共创分享会”上,参与文创设计的村民还收到了设计分红。

  松庄村的文化发展路径是松阳县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发展的典型案例。近年来,松阳创新实施 “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建成了一系列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吸引了大量艺术家、文创客走进乡村“培植”文化,让村民成为文化赋能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今在松阳,老屋成为寄托乡愁的存在,乡村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而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正日益凸显。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