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海宁的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色泽金黄的桑黄,悄然探出“脑袋”。
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再过一个月,基地首批10万袋桑黄将迎来采收。这是该基地建成以来,在智能化栽培模式下成功示范应用的最新成果,将有力助推桑黄中成药产业的研发与发展。
桑黄究竟为何物?人工培育之路如何开启?该基地负责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茶所研究员李有贵为我们揭开了“桑黄”的神秘面纱。
寻踪:深山迷雾觅“黄金”
“桑黄”对许多人而言,仍显陌生。近几年,各地兴起一股“桑黄热”,其常伴随着“万元1斤”“软黄金”等标签。
那么,这菌棒上孕育的浅黄色珍宝,究竟是何方神圣?
桑黄
“它并非独生于桑树,而是一种珍稀的大型药用真菌,常寄生于桑树、杨树、栎树等阔叶树干。”李有贵指着桑黄,向记者介绍,研究显示,桑黄在抗炎、调节免疫及辅助肿瘤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一定功效。
“环境适宜时它生长一圈,遇高温干旱则自动‘封存’休眠,静待良机。”李有贵表示,“桑黄生长环境相当苛刻,需要长在15年以上的树龄,并且是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每年5月和9月左右的雨季是其主要生长期,”
野生桑黄
苛刻的生长特性使其野生资源稀缺难觅。2007年,李有贵团队着手研究时,国内资料寥寥,野生样本更是踪迹难寻。“那些年,我们基本都在深山老林,在迷雾中搜寻菌种。”
每一次发现,都需详尽记录分析,经年累月,海量筛选。2014年,团队终于迎来重大突破——团队成功筛选出药用价值高且适配人工培育的优良菌种,该菌种经ITS分子生物学鉴定后,已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入库保藏三十年。
破壁:万次试验炼就“袋中金”
寻得良种,仅仅是桑黄研究漫长征程的第一步。在基地里,桑黄培养基并非传统的椴木,而是一种封装在特制塑料袋中的自研培养料。“这是我们团队自研的袋栽技术。”李有贵介绍道。
李有贵和研究团队
“当时野生桑黄产量极其有限且品质不一,传统的椴木栽培方式又不可持续且木质化程度高,影响有效成分。” 为量产优质桑黄,摆在李有贵面前只有一条路,找到一种新型培育方法。
那段时间,团队成员除了睡觉,就是埋头调整培养料配方,实验室里百种配方被反复调配测试。“有时候为了优化那1%的湿度调控参数,团队都要测试好几天。”李有贵说道。
经技术持续攻坚,2015年迎来曙光——新型培养料研发成功,袋栽技术首次育出实体桑黄,开辟规模化培育新路径。“首批桑黄破袋而出时,团队成员眼中布满血丝。”李有贵忆及此景,感慨万千。
智造:十万菌棒点亮产业曙光
2024年,一个里程碑式的合作诞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茶所与浙江凯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建设并运营了眼前这座——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菌种接种
步入基地,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菌棒制作、菌种生产到成熟采收,一条龙生产线高效贯通。先进的环控系统精准调控着温、光、水、气,一举突破了传统大棚种植易受污染、产量低下、过度“靠天吃饭”的瓶颈。
“工厂化量产是桑黄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更是满足未来中成药原料需求的必由之路。”李有贵语气坚定。
据介绍,基地内即将采收的首批10万袋桑黄,将主要供给合作伙伴,用于桑黄中成药研发的临床前研究和原料储备。
桑黄
当前,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远方。李有贵透露,一方面,正积极推进智能化目标育种,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菌种;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工厂化栽培流程,追求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团队正深度解析桑黄的药理活性物质基础,为后续的精深加工与多元化产品开发,夯筑坚实的科学基石。
曾深藏于高山云雾间的“软黄金”,如今在智能工厂的精准调控下蓬勃生长。桑黄,这枚曾藏于深山的珍宝,其奥秘正被科学家们一点点解开。在科技赋能之下,古老的药材正焕发出崭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