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菜一汤,喷香噶!”“咸淡正好,合我胃口!”每天中午11点,湖畔壹号小区楼下的社区食堂几乎每一张桌子都坐着人,还有不少人正排队在餐台前点单。这家占地仅150平方米、只有10张餐桌的小食堂,试营业不到两周,每天能卖出120多份餐食,周末更是达到200份。
巴掌大的地儿为啥这么火?食堂用15元两荤两素的实在价格,让居民们吃出满满“家宴感”。街坊邻居说:“这儿的饭,吃的是热乎劲儿,更是人情味!”
分年龄定制 每餐25道菜的精心烹饪
清晨7点,湖畔社区食堂后厨的油烟机准时轰鸣。“油温六成热,牛柳下锅过油15秒,青红椒配色,起锅!”厨师彭士明手持锅铲上下翻飞,青红椒与牛柳在铁锅中碰撞出滋滋声响。这道“双椒牛柳”是他的得意之作——牛肉提前码盐腌制,过油后外韧里嫩,青红椒不仅配色鲜亮,更藏着他的“小心思”:“老人牙口不好,牛肉炒得软嫩,青红椒切成细条,嚼起来不费劲。”
食堂供应午晚两餐,每餐餐标12元一荤两素,15元两荤两素,菜品自选。“我们社区食堂与隔壁生鲜店是同一个老板,菜筐子挪几步就能上灶台。供应的蔬菜都是应季时令菜,荤菜种类也很多,每天尽量做到菜品不重样。”彭士明说,每餐要做25道菜,丰富多样的菜品能满足不同居民的口味需求,老板还会每天守在食堂跟居民们聊天,根据大家的反馈及时调整菜单和口味。
“牛肉码过底盐,炒的时候不加料,老人吃着不咸;小孩的可乐鸡翅得留点汤汁可以拌饭。”彭士明做菜时总把不同年龄的口味需求嵌在火候里。在他的菜单里,给老人的是西红柿炒蛋、丝瓜白玉菇这类软嫩清淡的菜,给孩子的是炸牛排、可乐鸡翅这类酥脆喷香的“小零食菜”,年轻人则偏爱水煮肉片、剁椒鱼头等重口鲜香。
最抢手的当属红烧肉、番茄炒蛋和干锅花菜,这几道菜也成了每日菜单里的“常驻菜”。“几乎每餐都能光盘,有次潘大妈还让我教她做红烧肉呢。”说这话时,彭士明眼神里透露出满满的成就感。
95后小伙彭士明是四川人,来温岭十多年的他辗转在好几家餐饮店做过,在社区食堂当厨师是他觉得最快乐的事儿。“居民把我当家人,一句‘菜烧得好吃’,比任何奖励都暖。”
15元吃出幸福感 从“省事儿”到“温暖”的双重满足
每天一到饭点,湖畔社区食堂里瞬间“沸腾”起来。油爆虾、宫保鸡丁、排骨炖萝卜……二十多款香气四溢的菜品,铺满了整个餐台。堂食的人端着餐盘找邻座拼桌唠嗑,打包的人拿着餐具喊“多加汤汁”,不锈钢餐具碰撞的叮当声里,全是生活该有的热乎劲儿。
“老伴去世后,一个人在家冷锅冷灶,来这儿图个方便和热闹!”管阿婆特意从附近的上和家园赶来,这些天,她几乎天天来报到,“这里的菜口味挺好,边吃边跟邻居们聊天,比在家吃开心。”
92岁的潘赧梅家住附近的三星美德小区,他被保姆郭云娥推着轮椅来吃饭,成了这儿的常客。“阿公以前是电力公司领导,就爱凑热闹,现在最盼着中午来这儿吃饭,说比在家里吃饭有人气。”郭云娥边喂饭边说,老人牙口不好,这儿的日本豆腐、番茄炒蛋都合他口味。
“现在不站岗就能冲进食堂吃热乎饭,一餐15元吃饱,适合我们这样的打工者。”湖畔壹号小区的保安李维伦告诉记者,这里的菜符合大众口味,挺好吃,比外卖干净卫生。
“生意挺火爆的,稍微来晚一点菜都卖光了。”家住湖畔壹号小区的王辉带朋友来吃饭,他点赞这家社区食堂:“两荤两素15块,比自己烧还便宜。像剁椒鱼头、酸菜鱼之类的菜,自己烧起来麻烦。这里味道好,菜品丰富,吃出‘家宴’感。”
“现在不站岗就能冲进食堂吃热乎饭,一餐15元吃饱,适合我们这样的打工者。”湖畔壹号小区的保安李维伦告诉记者,这里的菜符合大众口味,挺好吃,比外卖干净卫生。
“生意挺火爆的,稍微来晚一点菜都卖光了。”家住湖畔壹号小区的王辉带朋友来吃饭,他点赞这家社区食堂:“两荤两素15块,比自己烧还便宜。像剁椒鱼头、酸菜鱼之类的菜,自己烧起来麻烦。这里味道好,菜品丰富,吃出‘家宴’感。”
“家门口开了食堂,简直太惊喜了!爸妈不在家,午饭有着落了。”刚放假的大学生李琰正准备打包回家吃,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在业主群点单的,老板会把菜品发群里,种类比较丰富,价格也透明实惠,很方便。
生鲜店跨界食堂:不为盈利,为人情
这家社区食堂的主理人是一位86年青年朱晓健。湖畔壹号小区的生鲜店、干洗店都是他开的。开食堂?就是被邻居“念叨”出来的。作为在这个小区开了三年生鲜店的“老邻居”,他常听居民念叨:“年轻人上班忙,老人买菜做饭不方便,孩子放学没热饭。正好湖畔社区也想打造一个食堂,那就尝试下。”于是,他顶着“餐饮小白”的压力跨界,把生鲜店的食材优势搬进了厨房:菜都是隔壁生鲜店来的,居民们自己平常也买,新鲜看得见。
每到饭点,食堂里总是人来人往,要七八个人一起招呼,才忙得过来。加上周边三四个小区配送,跑腿的也要三五个。“除了厨师是专门招聘的,店里帮忙的人除了自家亲戚,就是生鲜店和干洗店的员工。”朱晓健说,自己是本着一份方便居民的情怀来做,价格卖得实惠,店里再雇小工就会亏钱,目前只能满足自给自足。
湖畔社区食堂除了在业主群下单,还开通小程序点单和送货上门服务。潘健慧是生鲜店的员工,中午11点他会准时到隔壁食堂送餐。“除了湖畔壹号小区,还有万家之星、三星美德和对面的上和家园。现在天气比较热,然后跑一单下来基本上大汗淋漓,你看我的衣服全部湿了。”潘健慧说,为了居民能够带来便利,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就怕接下来覆盖小区多了来不及送。
“大热天的,烧个饭大汗淋漓,动动手指小程序点单,饭菜全部都送到家门口,多方便啊!”湖畔壹号小区的业主陈菊香竖起大拇指点赞。“饭菜感觉挺好的,价格又便宜,省心省力,老板人也好,祝愿食堂生意红红火火,大家都去吃。”每当听到这些,朱晓健觉得做社区食堂还是很有意义的。
“有个退休老师每天晚上准时来店里吃饭,为了支持我的社区食堂,她说暑假想来帮忙当志愿者。”这让朱晓健很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要把社区食堂做得更好。
试营业就生意火爆,这让朱晓健觉得有点意。每天两个业主群不断有居民加入,也有好几个居民跑来和他说暑假期间能否包月。“居民把这儿当第二个厨房,我们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朱晓健说,试营业期间或许有不足的地方,他们会不断去改进,希望把社区食堂打造成居民温暖的家外之家。
社区后援团撑起的“民生暖巢”
当朱晓健站在居民楼下的食堂后厨,看着静音净化器将油烟彻底吸附时,总会想起社区带着他跑遍12个项目考察的场景。“头回搞餐饮,连排烟管选啥样都不知道。”社区整合相关资源,联动周边企业,优化方案助推食堂建设落地,如今后厨炒菜连油烟味都超不过楼道转角,试营业至今零投诉。
“场地得找物业、业委会协调,政策翻民政局文件,居民建议得当天反馈。”湖畔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慧丽晃着写满待办事项的笔记本,“食堂就像个民生枢纽,如何便民、利民、惠民,得把各方资源拧成一股绳。”
民政局有“适老助餐补贴”,让两荤两素从15元降到12元,这个优惠政策目前社区正通过街道和民政沟通,争取以最快速度申请下来。
试运营过程中,配送是一大难题。“如何把每份餐食送到辖区居民家门口?”考虑到食堂人手有限,被社区想出巧法子——让每天走访入户的志愿者兼职“送餐员”,“这不是某个人的食堂,是整个社区撑起来的民生暖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