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淳安:一根“银针”重组患者健康密码

2025-05-14 16:36:30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姜磊 邵慧琴

  浙江在线5月14日讯(通讯员 姜磊 邵慧琴)在淳安当地中医院针灸康复诊室内,患者安静趴着,中医师手捻细如发丝的银针,锁定穴位后,精准刺入皮肤,提、捻、转、摇。没有药片、没有手术,但患者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圈,我们因为各种压力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甚至身体出现疼痛。但在针灸中医师眼里,从痛到不痛往往只有一根小针的距离。一根小针,在普通人手里就是缝补衣服的工具,但在针灸中医师手里,却能大显神通。今天,我们分享一位就诊者的经历,带你一起探寻小针尖上“重新编译”的健康编码。

  在职场的征途中,颈椎健康问题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然而,长期高强度的伏案工作,让不少工作者身体亮起了红灯,新闻干事康闻新(化名)便是其中一位。他在岗位上深耕多年,长时间的拍摄与文案撰写导致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

  康闻新的工作日常,是跟随工作人员穿梭于大街小巷,记录工作过程,撰写新闻稿件。由于长时间低头操作相机、电脑前赶稿,他的颈椎逐渐不堪重负。起初,康闻新仅感到颈部有些许酸痛,他以为只是工作劳累,稍加休息便可缓解。但随着时间推移,颈部的疼痛愈发剧烈,甚至蔓延至手臂,从酸痛发展到麻木。严重时,连转头都十分困难,晚上也常常被疼痛折磨得难以入睡。“最严重的一次,我在跟拍执法过程时突然手部无力,差点将相机摔了……”

  医院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西医建议药物缓解配合自我康复训练,但效果有限。康闻新一度陷入焦虑:“如果连相机都拿不稳,我还怎么纪录一线工作故事?”

  康闻新忍了半个月没去医院,可疼痛感越来越重。在同事、朋友们的建议下,康闻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当地中医院针灸康复一科求诊。第一次遇见主治中医师张红艳(简称主治张医师),就让他做了几个抬手、转头的动作,最后把了脉、看了舌苔,并先让他做了MRI检查;结果医院检查的MRI报告如同一纸红色通缉令,宣告这个追踪城市治理15年的“镜头卫士”濒临“系统崩溃”:C3/4、C4/5、C5/6、C6/7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第二天见面,主治张医师认真仔细看了检查报告,凭着对颈椎病治疗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对康闻新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判评估:“你这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瘀血阻滞经络——长期劳损导致颈部气血不畅,加上户外工作时风寒侵袭,加重了症状,得通经活络才行。”但她没有急着开药,而是制定了督脉熏蒸+针灸+推拿+牵引的综合方案。并解释:“颈椎病是长期积累所致,针灸可疏通气血,推拿能松解肌肉压迫,督脉熏蒸借药力、热力循督脉驱寒祛湿、畅活气血,强化颈椎修复力,配合日常正确姿势与锻炼,多管齐下,才能让颈椎‘拨乱反正’”。

  每次的治疗,主治张医师就像“侦探”一样,根据他的反应调整方案……治疗过程中,0.25毫米银针轻颤着没入天柱、百劳、大杼等穴位。“像有股温泉流流过颈椎。”康闻新描述首次治疗的感受。主治张医师采用“动静结合”针法:针感如电流击穿麻木的神经;艾炷在大椎穴升腾的热浪,则似给僵直的肌肉群下达“解封指令”。治疗一个月后,他的疼痛和手臂无力感基本消失,重新拿起相机时,持续数月的“电击式”手臂疼痛奇迹般退散。张医师反复叮嘱:“低头干活时,每隔半小时抬抬头,睡觉时用U型护颈枕,还要坚持做点颈部锻炼操。”

  张医师介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长期伏案工作,患上了颈椎病。而古中医针灸以其“精准、安全、多效”的特点,凭借绿色、安全、副作用小等优势,成为现代人对抗疾病的首选自然疗法,无论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顽疾,针灸都能从整体调理入手,再配上中药汤剂,形成了标本兼治的综合手段,在颈椎、脊椎等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从疼痛缠臂到重拾相机,康闻新的针灸康复之路展现了中医“整体调理”的独特优势。正如主治张医师所说:“颈椎、脊椎病是‘职业勋章’,但不该成为‘职业终点’。”对于长期伏案文秘、新闻宣传和编程等高压行业以及易患脊椎的人群,定期中医的“防治结合”或许是一剂值得信赖的“健康良方”。

  未来,淳安县中医院将立足于新的历史机遇期,持续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优化针灸治疗服务模式,不断传承“中医药+”探索、守正革新,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让千年传统中医疗法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芒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