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叮当便民服务一条街” 图自小营街道
一天落幕,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葵巷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陈惠琴的微信运动步数又上了五位数。“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去哪里徒步了,其实我每天都和同事们在华藏寺巷打转。”
这条让陈惠琴“健步如飞”的小巷,坐落在万安桥地铁站旁,整条巷子掐头去尾只有150米。巷子虽短,内里却别有洞天:巷头是IT维修服务中心,紧挨着的是康养驿站和老年食堂,再走几十米,是即将开放的共享洗衣房。
“我们给这条巷子取了个新名字,叫‘多彩叮当便民服务一条街’,预计今年5月中旬完工。”陈惠琴说,这条街区将面向老浙大、葵巷、大学路三个社区(以下简称“老大葵片区”)的老年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便民服务,特别是全新落成的共享洗衣房,将以优惠价格为独居、孤寡、高龄老人提供洗衣和烘干服务。
为老年人“定制”一条街,是小营街道今年实施“多彩银龄”志愿服务行动的最新动作。在这个老龄化率高达41.81%的市中心街道,银龄群体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怎样让近3万名老年人“握指成拳”,发挥出“银发力量”,助推银发经济发展,我们从这条街出发探寻答案。
银龄志愿——
聚起12支队伍,老伙伴共筑新街坊
一把卷尺,一本本子,一支笔——过去几个月,大学路社区居民王莺出门总是揣着“三件套”。“自从社区和我们说这里要建‘多彩叮当便民服务一条街’,我就想先摸清场地情况和可以利用的空间,给店铺设置提供依据。”社区讨论会上,她拿出了自己测算后制作的街区平面图,让大家眼前一亮。
这是63岁的王莺成为小营街道银龄志愿者的第二年。去年,她加入了由小营街道和上城区马奶奶社会工作室携手打造的“多彩公益圈”。“多彩公益圈”项目总督导马丽华介绍,作为以公益为纽带的社区治理品牌,“多彩公益圈”已在小营运行了8年,截至2024年12月有实名注册志愿者3482人,其中有700多人都是来自各个社区的“银发力量”。
从居民中来,为居民服务,银龄志愿者走街访户,更了解“老伙伴儿们”的所需所想。就像67岁的志愿者张云所说:“这是我们居民自己的一条街,要提供更多大家日常所需的东西。”
在“多彩叮当便民服务一条街”上,便民是志愿者们寻找商户入驻的“第一准则”。以开锁为例,张云说,常常有邻居问她哪里可以换锁、修锁。“借着这次打造街区的机会,我们专门去金钱巷附近找了一位有20多年经验的资深锁匠钟师傅,邀请他进驻街区。”
不仅要把人“请进来”,还要给到老年居民最大的实惠——经过和钟师傅的商议,开街后,“多彩公益圈”志愿者可以享受9折优惠,80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8折优惠,持证困难群体、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享受7折优惠。
“不要小看开锁这件事,老师傅懂的手艺很多,比如换修锁、配钥匙、定配锁具等,对于居民来说,以后就是看得见的方便。”张云说。
多彩公益圈银龄志愿者讲解 图自小营街道
无独有偶,75岁的志愿者唐红也在为这条街区奔波。“看到街道、社区、‘马奶奶’都这么有心在推动这条街区落地,我更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大学路社区,大家都亲切地喊唐红“大姐”,不管是上门走访,还是路上碰到,邻居们总要停下来和“大姐”说两句。“有时候回到家,也会有电话、微信进来,我会把大家的意见建议整理好,带到讨论会上,尽可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银龄志愿者是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小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民政部提出,新时代“银龄行动”要提高老年人参与的广泛性,将参与主体从老年知识分子拓展到全体老年人,同时将行动内容拓展到“银发巡逻”、互助养老、探访关爱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参加“银龄行动”。
为了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今年小营街道各个社区将通过“多彩公益圈”平台广泛吸纳活力低龄老人,推动老年群体从“服务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成为社区的“稳定治理伙伴”,形成文化传承、矛盾调解、巾帼文艺等“一社一品”12支社区特色银龄志愿队伍。
在此基础上,小营街道还将创新推出《多彩银龄志愿者授星标准及管理办法》,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1000名银龄志愿者加入“多彩公益圈”,发布100场“多彩银龄”志愿服务活动,并为100名荣誉志愿者授星。
社区志愿者上门查看独居老人情况 图自小营街道
银龄守护——
独居老人全天候关注,数智赋能原居安养
“马市街一户居民家出现燃气泄漏预警,赶紧去看看!”今年3月,一个平静的下午,小营街道“独居老人安全守护一件事”大屏上亮起警报。马市街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茹东在手机上收到预警信息后,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
原来,710室的江奶奶做饭忘记关煤气,人又暂时走开了一会儿,满溢浇灌导致了煤气泄漏。经过现场紧急处理,这起燃气安全隐患事件化险为夷。“从网格员抵达现场到解除预警只花了3分钟,燃气预警帮了大忙。”茹东说。
去年4月以来,像这样的安全守护预警,在小营响起了3300余次,包括综合预警、燃气预警、烟感预警、安居守护SOS等类型,每一次都被妥善处理。这背后,是“人力+数智”的协同合作——
小营街道近3万名老人中,有80周岁以上老人5589人、百岁老人19人、独居老人1592人,而专职社工仅186人。人力有限,数据帮忙。围绕高龄孤寡、独居、残疾等特殊困难老人,上城区在小营试点“独居老人安全守护一件事”应用场景,探索数智赋能的原居安养新路径。
小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独居老人安全守护一件事”重点关注老年人安全问题,结合老人独处、外出、就医等不同场景,设置了走访超时、烟感预警、水务预警、电力预警等8个预警模型,运用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历史数据对比,根据异常波动程度进行分级监测,对独居老人做到时时关注、及时服务。
比如,葵巷社区华藏寺巷的王奶奶出现了家中连续16个小时没有用水用电的异常情况,触发水电综合预警,网格员上门联系后得知,是因为老人腿受伤了被接到儿子家康复,短期内不回家。“社区第一时间掌握了独居老人的居家情况和动向,开展关怀慰问和后续服务跟进。”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陈惠琴说。
这个集分析、研判、预警、指挥、服务于一体的闭环式养老服务新模式,整合了各个部门投放到社区的养老服务资源,形成了多方协同、联动响应机制。在上门走访过程中,网格员累计收集需求、发现问题300余条,“7×24小时”的全天候守护,让居民满意度提升至了99.3%。
在小营,银龄守护不止于此——
大学路社区居民委员、杭州市健美协会副秘书长傅建陈把健身课送到老年人身边,“希望通过这些科学的社区健身课堂,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益,活到老、练到老、健康到老”;
街道知联会理事企业彩虹鱼康复护理院每周一开放公益门诊,为社区群众开展义诊,传播康复理念,并邀请专业人士提供健康咨询、运动指导、营养配餐等一系列服务,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全面、更专业的健康关怀……
小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街道将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多种养老服务资源,深化家、社、院融合,打造多主体参与、多资源整合、多平台共享的联动共同体,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安诺新城康养中心的老人观看文艺演出 图自小营街道
银发经济——
集聚健康产业资源,拓展银发群体消费场景
一年前,91岁的孙绥之和87岁的妻子杜兰芬有了一个“新家”:50平方米,一室一厅,距离皮市巷的老房子走路只要10分钟。最重要的是,“新家”有电梯,这让原本一个月都不下楼一次的孙绥之,每天都能出门散步。
这个让老朋友们羡慕的“新家”,坐落在大学路社区的安诺新程国际康养中心,是一家集合了“医、康、养、护”服务理念的养老机构。负责人白巍介绍,中心启用一年来,已经入住了150位老人,入住率近50%。
“你们忙,我去医院配点药。”正聊着,杜兰芬揣起小包,步行去了附近的浙大二院。“这里紧邻医院,浙一、浙二、邵逸夫都在边上。正因如此,由医院转诊出来治疗、康复的病人特别多,遇到突发送医也很快。”白巍说。
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的小营街道,辖区内坐拥三家大型医院,健康产业高度集聚。今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持续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作为触达老年人生活“最后一公里”的街道,小营打破机构、企业、医院、高校等各方参与养老助老的“围墙”,探索为老年人提供全链条、整合型养老服务的新模式,赋能银发经济发展。
去年11月,由紫金社区与马市街社区共创的“芝麻幸福邻里坊”在清吟街108号开张。不同于其他幸福邻里坊的“独门独院”,这幢楼的3-6层是中大朗颐运营的养老机构,1-2层则嵌入了康养驿站、老年食堂和城市书房等。“在‘芝麻幸福邻里坊’,老年居民不仅能体验老幼共融的社区文化,还能以优惠价格入住楼上的养老机构,实现社区与养老机构的互为补充。”茹东说。
围绕优化银发群体消费场景,小营街道积极运用辖区内德寿宫、五柳巷等景区资源,联动餐饮业和住宿业,让银发生活“潮”起来。
骏杰的设客咖啡开在建国南路,已有4年时光。“开业以来,生意一直还不错。”骏杰说,这家小店靠的不是“网红”,而是“长红”。“我们主打社区店,基本都是老客。像周边的许多上班族和居民,都认准了店里的味道。”他举例道,“比如建国南苑有一位60岁左右的大伯是健身爱好者,经常到店里点一杯美式。”
“附近生活着许多退休的大伯阿姨,其中很多都是热心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熟面孔。”骏杰说,得益于邻里支持,咖啡店才能茁壮成长,他和这家小店也希望为小营提供一些温暖,“目前,我们和街道、社区联动,只要是街道和社区的志愿者,到店就可以享受五折优惠。”
接下来,小营街道还将立足辖区内现有健康产业资源,通过“服务升级+产业融合+数智赋能”模式,积极探索银发经济发展新路径,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银发经济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