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城乡融合发展有多少种可能?近日,数十家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走进嘉兴,深入探访这片土地上城乡融合的创新实践。
青“村”合伙人唤醒乡野活力
距离嘉兴市区仅几公里的南湖区余新镇长秦村“渔里问道”,两年前还是一片“藏在深闺”的农田。如今,3000亩高标准农田上,“大地学院”的研学课堂里孩子们学习插秧,“稻来米in渔里”营地中爱露营的旅客静享乡野,稻田魔网上跳跃的身影与蓝天相映成趣。去年4月运营以来,这片以长秦村为核心的和美乡村示范片区“渔里问道”,周末单日平均客流量超3500人,营业额突破100万元。
见习记者 戴佳轶 摄
“项目落地后我们就推出青‘村’合伙人计划,吸引吸引青年入村就业、创业。”长秦村党委书记徐志强向采访团道出“流量密码”。据悉,青“村”合伙人基本以90后、00后为主,总共有50人,本村人占比70%。
99年的杨东其家就在片区附近,他亲眼见证了村里幢幢农房配合项目搬迁后,变成了一栋栋造型别致的建筑,并招引来村咖、儿童户外游乐设施、水上项目等全新业态。原本就开文化传媒公司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我觉得最吸引我的,不光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更因为大家能够在项目规划期就一起参与讨论业态布局,一起出谋划策,这种氛围很棒!”
村里“造浪”的年轻人不止于此:乡村美容师沈欢发动孩子为庙浜石球绘制蔬果图案,乡村星主播朱吕超用抖音直播推广庙浜,乡村新业态合伙人李晓春的“有狗YOU GOOD”宠物乐园落户庙浜,解决城市铲屎官们托管难题……
见习记者 戴佳轶 摄
不仅有年轻人,长秦村还鼓励村民就地创业。每逢周末、节假日,村民们可自主报名入驻“青‘村’young市集”,把新鲜的农产品土特产、非遗手工艺品等带来售卖。如今,长秦村以学、玩、食为核心打造的微度假服务,正掀起“Country Walk”新潮流。
光伏板下的“双倍价值”
当长秦村用创意激活传统时,30公里外的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已经蜕变为充满生机的绿色低碳“零碳村”,成为浙江省首批低(零)碳村试点和乡村振兴典范。这个曾因养猪业饱受污染困扰的村庄,通过光伏板与菌菇棚的“跨界混搭”,走出“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低碳发展之路。
走进长啸村,5兆瓦光伏板覆盖菌菇棚顶,年均发电55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35O吨;棚内种植秀珍菇等经济作物创造超1500万元年产值。
见习记者 戴佳轶 摄
这是全国首例“农光互补”项目,将袁花特色产业光伏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由长啸村集体投资建设食用菌基地,农户“拎包入住”,创新实现“一地五金”增收渠道,通过光伏发电收益、光伏电站的土地租金、大棚租金、设施设备租金、村民种植菌菇收入和务工报酬,实现村集体、农户多方共赢,在采摘期,整个基地可以吸纳周边200多个劳动力就业。
绿电的效益不止于经济账。村口的“渔光互补”项目将水面光伏与储能站结合,年发电8万千瓦时,支撑景区夜间供电;村道旁的光储路灯、智能垃圾桶构成“零碳风景线”,村里的“红船·光明驿站”成为便民枢纽,让村民实现办电“零上门”、政策咨询 “零距离”,驿站内还设有VR电力科普角,成为青少年安全用电教育实践基地,并常态化开展助农服务。
一根棒球棒“挥”出共富路
2018年前的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与长啸村一样也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村集体经济总收益不足200万元,该如何转型升级?
“当时我们评估,周边有2000多名日商、台商长期居住,他们需要专业场地满足运动需求,而长三角专业棒球基地稀缺,这成了我们破题的关键。”林埭镇党委委员莫云回忆道。短短几年间,村里“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累计承办国家级、长三角青少年棒垒球赛事40余场,2024年接待游客超55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跃升至1500万元。
共享联盟·嘉兴 供图
以棒球为核心,徐家埭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景区内星火农场、非遗体验、八大碗餐饮等12个业态串珠成链,篝火晚会、棒球夜市等“夜经济”活动去年带动经营总收入达6900万元。村里还与知名品牌合作开发棒球文创产品,通过赛事推广热销。“一场10天的青少年赛事,能带来400万到500万元的综合收入,吃住行游全链条受益。”莫云算起经济账时,语气中透着笃定。去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10组就在徐家埭村举行,吸引60余支队伍、超2000人参赛,带动周边酒店“一床难求”。
徐家埭村不仅自身“强起来”,更带动周边“一起富”。村里成立四大“共富工坊”,为“5060”老年群体提供295个岗位,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探索“飞地抱团”模式,联合全镇11个村共建“共富大棚”等项目,每村年增收20万至70万元,实现“强村带弱村”的组团发展。
眼下,青少年棒球场旁的成人棒球场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这个场地竣工后,我们将具备承办U15以上国际棒球赛事的硬件条件。”莫云望着不远处的场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