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北半山脚下,曾以铁水奔涌闻名的“十里钢城”,钢铁工业的轰鸣已被服务器运行、全自动算力装备生产线的“静谧”取代。
近日,杭钢集团举行“华光宏”新品发布会,浙江首个国企算力装备自主品牌亮相并正式投产。这是杭钢补齐数字科技产业链“硬件制造”拼图的关键一步。
2015年底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后,杭钢从“数字基建”切入,开始了从“炼铁成钢”向“炼数成金”的转型之路。如今,在这一新赛道上开启向“硬核智造”跃升,杭钢又是为哪般?
国企担当
为浙江首个国企算力装备品牌起名“华光宏”,杭钢的官方解释是——“中华之光,宏久远大”。
事实上,无论是回顾60多年来“炼钢”的光辉岁月,还是回答“炼数”以来的转型历程,这八个字都可以用来概括杭钢的追求。
曾经,钢铁作为传统制造业的筋骨,撑起了工业文明的幢幢巍峨大厦。1957年,杭钢的前身浙江钢铁厂奠基,伴随着第一炉钢水炼成,浙江无钢的历史在此终结。
时代变局的推力影响着每一艘船的前行方向。2015年,响应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杭钢关停半山钢铁基地后向着数字经济小镇转型。
为什么是数字经济?杭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作为杭钢的担当和使命——
20多年前,浙江作出建设“数字浙江”部署,2017年又把数字经济提升为“一号工程”。杭钢作为一家省属国企,从把握大势的角度必须服务于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数字科技意味着不仅发展数字经济,还要有科技含量。
把握发展大势外,杭钢也有着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后,杭钢不仅保留了1743亩土地和40多万平方米厂房,还保留了部分能耗指标和变电所。
从数据中心建设切入,经过多年布局,“华光宏”问世前,杭钢已构建了从数据中心、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到数据安全、数据交易的产业生态。
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DeepSeek一鸣惊人,“具身智能”“6G”等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词。算力经济的关注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之,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封锁加剧的背景下,以信创为代表的科技产业自主创新步伐加速。算力装备的信创替代,成为技术突破和国家安全的“必答题”。
4月1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立足人工智能浪潮,回归制造本业,杭钢在时代洪流之下再次选择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
“华光宏”年产10万台算力装备的先进生产线正式投产,首场新品发布会上展示的一系列智算服务器、数据中心交换机、大模型一体机等产品,可高效支撑人工智能训练、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场景。
“华光宏”非常年轻,但也意味着风华正茂。杭钢在算力装备领域,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
强链补链
聚光灯下的产品发布,只需片刻就能够吸引众人目光,但要实现自主品牌“横空出世”的一瞬,绝非一蹴而就。
“华光宏”是杭钢数字科技产业布局“三步走”战略结出的硕果——先夯底座,再拓服务,最终攻坚制造,用硬件生产填上了云计算、云服务、云智造三“云”协同的最后一块拼图。
云计算以杭钢的两大数据中心为代表。杭钢云和浙江云共规划超2万个机柜,可装载约30万台服务器,形成1万平方米的云计算集群。
其中,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服务浙江乃至全国的数据存储中心、容灾中心和处理中心,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东区)入选2023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
它们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以及各类企业提供大数据支撑。比如,每天约有300万人次使用的“浙里办”,每一次点击、办事的数据调取都由这里的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支撑。
强大的计算能力催生云服务向数据价值深水区探索。国家数据局提出,要深化数据赋能,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并将要点总结为“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杭钢还联合参与浙江省大数据联合计算中心建设,推动数据流动;建成浙江省“健康大脑”的数字基础设施“健康云”,仅用时一年多就覆盖浙江的“半壁江山”,实现惠政、惠医、惠民、惠企,让数据用好;还参与组建了浙江省数据安全服务有限公司,为数据安全交易探路……
从存储到服务,从交易到安全,完整的数据生态即将闭环。“华光宏”的突围,发生在“逆流而上”的制造端。
“生产制造是杭钢的‘血统’。”杭钢半山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宋一然说:“切入算力装备行业,是希望能够强链补链,补上生产制造的短板。”
2024年,杭钢与国内算力装备头部企业合作成立云创智算(浙江)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承载了算力服务从研发、生产、交付到运营的全栈式信创能力。
3万平方米的洁净车间内,行业顶尖的自动化设备启动运行。一块块绿色的光板,通过传送带全自动完成印刷、贴装、固化、检测,再次“见面”时,表面已经布满芯片和各类元器件,等待整机产品的组装使用。
从数据中心到智造车间,“血统”里刻着“制造DNA”的杭钢,用“华光宏”完成了从“用设备”到“造设备”的产业链跃升。
杭钢半山数字经济小镇布局图
迈向“链主”
杭钢已连续3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在半山,2016年开始,杭钢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小镇,如今正向算力小镇转型。这是杭钢迈向数字科技产业“链主”企业的关键一步。
而一个产业小镇的价值潜力,并不只由一家企业决定,也与“密度”息息相关。通过“加密”算力产业,杭钢正在为数字经济的迸发积蓄能量。
一是在研发与应用的良性互动中,增加算力的价值密度。
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畅通了各要素价值输送的渠道。内部矩阵里,杭钢成立了18家数字科技骨干企业;外部合作上,杭钢全力支撑之江实验室开展机房升级改造“百日攻坚”,圆满完成智算中心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并积极参与我省万卡集群建设,抢抓算力与数字技术“新高地”。
同时,云创智算在算力装备领域能够为国产关键零部件提供大量应用的场景和服务。例如,在研发信创PC设备时,会产生芯片、系统、硬盘、内存条等零部件的信创替代空间。
二是通过营造良好生态,提升产业集群的空间密度。
在今年拱墅区提出要探索打造“中国算谷”的背景下,杭钢推动半山数字经济小镇向“算力小镇”全力转型,将成为“中国算谷”搏动的心脏。
独木不成林,心脏造血泵血的活力从何而来?
杭钢谋划的杭钢里·云创中心算力装备产业园,即将于今年底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6亿元。在有限的土地面积里,采用“工业上楼”的形式,产业园一期规划可以提供约18万平方米的生产制造空间。
“通过考察全国算力装备行业相关企业,目前工业大厦在容积率、层高、承重,以及厂房垂直交通部署上都形成了专门的方案,能够符合市面上90%以上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的需求。”宋一然透露,意向入驻产业园的企业,已经涵盖存储、光模块、液冷模块和高速连接器等领域,伙伴队伍越来越庞大。
算力装备产业园不只提供空间,杭钢还将面向更大范围提供生态赋能。在自身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基金等服务支持,吸引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共同提升中国算力产业的竞争力……
这是一件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事业,但回到最开始,直面空白、迎难而上恰恰是杭钢的初衷与担当。老牌钢厂在自主算力品牌上刻下“HGH”的烙印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面对算力产业技术突破的艰辛、生态培育的漫长、国际竞争的残酷,数字时代的熔炉,必将淬炼出新的钢铁意志,迸发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