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杭州这个街道为何温情“满格”?

2025-04-15 10:43:53 来源:潮新闻 刘健 刘茜 刘瑞雪

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人,最生动的注脚也是人。

日前,在杭州市钱塘区下沙街道高沙渠边,货车司机孙春健义无反顾救下落水母女的善举,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就在孙春健救人事件发生的前两周,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赛在银沙社区上演,社区书记陈琴、居民顾滨彬和物业人员江长俊三人,用60秒成功帮助一名噎食小伙脱险。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各类温情的故事在下沙街道发生了8起。一个街道接连涌现好人好事并非偶然,暖心的城市故事为何总是发生在这里?

“来了就是下沙人”

下沙温情满格的背后,深受先天“基因”的影响,其最为明显的特质便是流动。

流动,率先体现在人口维度。俯瞰杭城版图,下沙街道地处杭州东部、钱塘西部,如同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一边挽着杭州主城区的繁华,另一边则牵着钱塘沿江发展带的未来,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人口流动的天然磁场。

作为从滩涂围垦而来的年轻城区,下沙街道总人口28.1万,其中流动人口就高达22.4万,多元人口结构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城市生态:青年创业者在此扎根,以创新激活产业势能;高校毕业生怀揣梦想,如春潮般奔赴未来;高端人才云集杭州医药港小镇,凭尖端智慧领航生物医药浪潮……

如此量级的外来人口决定了文化的包容性,也养育了大气、宽厚的下沙人。“无论是老一辈的围垦移民,还是‘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创业者,这里没有外地人,来了就是下沙人。”下沙街道主要负责人说,小到一句真挚的“谢谢”,大到一次本能的挺身而出,其背后无不彰显了下沙“柔软”的城市肌理。

事实上,回溯下沙街道的发展历史,这种“柔软”的基因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李小花仍记得1978年的那次大围垦,为向钱塘江要土地,10个乡镇、4万多人沿着江边修筑堤坝,“那会,家家户户的大人都去了江边,小孩则由老人们统一照顾,就这样于日复一日地相互扶持中,造就了下沙这片土地。”

围垦不仅是下沙人的集体记忆,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化成下沙街道团结互助的精神图腾。“现如今,这种精神内涵仍在街道延续,让每一位‘新下沙人’在这里找到家的归属感。”下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志愿者团队的无私奉献到社区邻里的便民服务,从打造“小哥友好街区”到成立企业爱心基金会等,“业在下沙、家在下沙”的城市氛围日益浓厚。

高沙社区饿了么站点副站长赵敏,13年前从安徽砀山来到下沙街道,从外卖骑手到站点管理者,他不仅在下沙扎根下来,更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下沙是个很包容的地方,像我们这样从外地来打拼的人,总能很快融入,比如社区的爱心驿站,直饮水、热饭、充电都帮我们想周全了。”

从“容”到“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来了就是下沙人”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这片土地上上演。

从“好人”到“人好”再到“城好”

有人说,一座城市文明与否,有没有亲和力,不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而在于普通人的善意能否随处可见。

3月5日清晨,在下沙街道铭和社区桂雨坊6幢,王保国正忙着为社区里的老年及残障家庭免费更换纱窗,这是他连续为社区提供纱窗维修服务的第6个年头,“水电维修是我退休前的老本行,这些活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每次看到街坊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就觉得这份坚守特别有意义。”

眼下,王保国的善举已带动了周边80余名志愿者加入社区服务。在下沙街道,像王保国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好人现象”激发的“涟漪效应”正在下沙蔓延开来,推动着“下沙好人”向“下沙人好”蝶变跃升。

截至目前,下沙街道共拥有省市区各类“道德模范”14名,志愿服务队伍100多支、志愿者1.4万余人,年均开展活动超300次,覆盖受益群众数万人次。

在下沙街道,当“下沙人好”的温暖处处可感时,沉淀出的是“下沙城好”的文明底蕴。今年来,从文明市集到导盲犬展示,从宠物义诊到法律咨询,下沙街道金沙湖社区围绕“人宠共生”,开展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人宠共生’系列活动是社区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探索。”金沙湖社区主要负责人表示,为规范居民文明养宠,社区还制定了《金沙湖社区“爱宠十条”公约》、成立了“金沙湖毛孩子文明实践志愿队”等,致力于打造人宠双向友好社区。

然而,要想让“下沙城好”这一美好图景长存,还离不开基层治理潜移默化的“绣花”功夫。聚焦新生儿出生、新生入学、金婚、退伍及入伍、退休和去世等6个重要时间节点,下沙街道创造性推行“暖心入户六必访”行动,开展了一系列走访慰问活动。截至今年,该项行动已连续开展7年,累计走访11642户,以一次次的面对面交流,让居民感受到属于下沙的温暖。

基层治理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居民家中,更延伸至楼宇企业间。近年来,围绕楼宇治理,下沙探索建立楼宇事务委员会,推出楼宇益企议事会制度,通过常态化走楼访企、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建立楼宇党群服务中心等,实现小事不出楼层,大事不出楼宇。例如,在盈都大厦24楼,“楼宇+党群+企服”中心就为楼内多家企业提供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培训学习等多方面服务。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在下沙街道,文明早已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渗透于每个市民生活的点滴温度,而在这份温暖的滋养下,城市的独特品格正悄然生长。

探路城市内涵式发展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何让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焕发新活力,进而将城市的温度转化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下沙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它给出的答案是:走“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这一选择的背后,源于下沙对城市竞争本质的洞察:在比拼GDP增速、大楼高度的时代渐行渐远的背景下,新时代城市文明的内核在于,能否真正将“人的感受”置于发展的原点。

在下沙街道,人的感受始于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小哥驿站成为新就业群体穿梭街巷的温暖港湾、网格员手机里存着独居老人的联系方式、志愿者马甲成为街头随处可见的符号……

当人文关怀成为底色,对便利生活的营造便成为城市在原点上的自然延伸,于下沙而言,“15分钟”是一把极具辨识度的尺子。今年来,为有效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下沙街道有效利用公园绿地、闲置空地等“金角银边”,新建百姓健身房6个、嵌入式体育场地16个等,为市民打造“15分钟健身圈”。

步入数字时代,技术则进一步延展城市发展的维度,实现“温暖”与“便利”双向奔赴。在下沙街道,有一个手机小程序正在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好帮手”——“聚沙e安”。今年2月24日晚,智格社区有市民通过该平台求助,称附近有老人走失,社区队员迅速出动,仅用6分钟便帮助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从人的感受出发,下沙的城市样貌日新月异。在此基础上,下沙还在不断叩问更深层的命题,即如何将人的感受转化成城市的精神气韵?“城市气质的涵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强化‘好人’文化引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扮靓城市颜值的同时,提升城市品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和杭州许多街道不同的是,金沙湖大剧院是下沙街道亮眼的文化名片。去年,该剧院以超200场零票价的公益演出及活动,让十余万市民首次体验走进剧场,不仅拉近了普通市民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更让下沙人拥有了触手可及的艺术盛宴。“一开始对下沙的印象只停留在大学城,没想到在这里就能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剧目,每次有朋友来,我都会想带他们来看剧。”去年刚来到下沙工作的毕业生陈潇说。

以人为本的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刷新了城市的“精气神”,更点燃了区域得经济引擎。2024年,下沙街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7亿元,同比增长46.2%。其中,金沙湖商圈年客流量达8000万人次,商业活力尽显。

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下沙始终相信:当文明化作城市的鲜明底色,街道对每一个体的重视与关怀,既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温暖,也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能。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