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5日讯(通讯员 金雯怡) “水龙射得高,火魔无处逃。水龙射得远,火魔无地钻。”这首民谣说的正是民间习俗“水龙会”,7月4日上午,这场民俗文化盛会在嘉兴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隆重举行,绘出了一幅壮丽的“水龙交汇”图景。
旧时农历五月二十为“分龙日”,又称水龙会,本是夏初民间求风调雨顺保丰收的一种活动,后演变为消防演习的日期,每到这一天,四乡八邻的民众前来观看水龙表演,人山人海,呐喊助威,蔚为壮观,是为“水龙会”。作为海宁相传已久的习俗,“水龙会”现已列入第七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的浙江海宁水龙会民俗活动,无疑是近年来最为盛大的一次。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装载着“水龙”的消防巡游车队由远及近,缓缓进入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舞龙舞狮共同“迎水龙”。
“咚咚咚,咚咚咚!”会源桥上彩旗飘扬,六位鼓手摆出鼓阵,两条舞龙在这一片锣鼓声中争相斗舞,共同见证水龙会非遗永久会址的揭牌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个非遗永久会址的设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承载着海宁人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定决心,也让水龙会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水啰——走水啰……” 在会源桥一侧的小巷中,滚滚浓烟弥漫,有人身着古装急促地敲击铜锣,边跑边大喊着。消防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一一重现了从古至今,利用木桶、唧筒、洋龙和手抬泵出水救火的场景。
在洛塘河里,海宁海豹救援队的7艘快艇由二纵队变队一纵队,呈“一”字型冲锋舟队形驶入河面中心,表演多种编队变换,并进行无人机空中搜救投放救生圈救援场景、离心力救援、智能救生艇救援、活饵救援等科目表演,最后纵队穿越会源桥。
接下来,今天“水龙会”活动的重头戏“水龙交汇”表演拉开序幕。洛塘河两岸彩旗飘飘,海宁市各消防救援站、政府专职消防队和社会单位志愿消防力量组成的17支队伍蓄势待发。
随着一声令下,身着各色制服的消防救援队员们,敏捷娴熟地手持水枪,井然有序地喷射出一条条数十米高的白色“水龙”。而在西侧塘桥上,还有一辆高喷消防车正自西向东往高空喷射“水龙”。这75条“水龙”在空中层层交汇,架起了一座座“水拱桥”,形成了“水龙交汇”表演,水雾弥漫间,勾勒出了一幅画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美景,也寓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随着两岸群众爆发出的一阵阵欢呼声,“水龙交汇”表演划下了圆满的句点。
“拨打火灾电话时要讲清楚哪些内容?”“发现家中油锅着火时应该怎么做……”在广场上,清代洋龙、消防水炮、消防巡检机器狗、智能防爆消防灭火侦查机器人、侦察无人机等古今消防器材装备一一陈列展示着,消防宣传人员一边与现场群众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有奖竞答活动,一边发放《消防安全常识二十条》《电动车消防安全提示》等宣传资料,普及消防知识,提升群众消防安全常识知晓率。
时至今日,旧时为求顺调雨顺的水龙会,已被赋予了消防安全的新意义。如今水龙会已不仅是继承和弘扬民间优良传统的美好节日,也是一场检验消防队伍素质、展现消防队伍风采的盛会,更是一场生动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