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沿着市河慢慢前行,我来到了小蓬莱公园门口。
今生美景让人流连
园门仿古而建,飞檐黛瓦、红漆木门,两座石狮子“镇守”在大门两侧,气势凛然。
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天然去雕饰的“园林画”。假山、榆树、石桥、水榭、古杏、梅亭……因为下雨,小蓬莱公园内的游客并不多,清幽静谧,仿佛将世间繁华都隔绝在外,抚平躁动,给人以宁静。
走在打湿的青石板路上,耳畔不时传来水珠在绿叶上跳跃的声音。树木森森,曲径通幽,景色旖旎,亭台楼阁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置身其中,我感觉自己走进了蓬莱仙境一般,别有一番味道。
紧连大门的是一条绿荫通道,迎面一座十二生肖的人工堆砌假山。折西边穿过月洞花墙,便是整修一新、雄踞河岸的蓬莱阁,占地186平方米,阁高10余米,是全园最高的建筑。整座楼阁形状典雅,上下二层各有回廊,显得宽阔轩敞,巍峨端庄,登楼眺望,全园景色尽收眼底。
南边是一洲屿,四周碧水环抱,形成岛中之岛,四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和周边陆地相连。洲屿中花木扶疏,修竹葱翠,五曲桥西建一水榭,粉墙红顶。过桥便是小蓬莱的南半部,往东但见六角梅亭一座,临水而建,折北紫藤花架环绕,直至乐园桥下,往西天仙桥横跨南北,有一“凤山”呈现眼前,假山之西土丘上挺立着一座高亭,重檐翘角,亭西隔墙就是千年古刹能仁寺。
走下亭台往北就是见证历史的“古银杏”园,园内有一株1500多岁的古银杏树,树木枝繁叶茂,形态苍劲雄伟,绿荫益地,生机勃勃,它是嘉兴现存最古老的银杏树,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最美银杏树王”之一。古杏旁的几块碑刻,字迹已经模糊,但散发着古老文化气息,是园中最具人文历史的区域。
“紫藤花落点苍苔,古寺钟声隐隐来,应是红尘飞不到,一泓流水隔蓬菜。”欣赏着眼前的景致,清代新塍著名诗人黄驾白对小蓬莱的描绘不由得涌入了我的脑海。
诗人笔下的小蓬莱俨然是一处飞越红尘之外的宝地。在我看来,如今的小蓬菜依然保持着这种韵味。清静深邃,引人人胜,水木清华,江南园林的风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
曲折前世揭开面纱
别看如今的小蓬莱景色宜人,生机盎然,其实,它也曾经遭到过毁灭性的劫难。
据《新塍镇志》记载,小蓬莱系建于五代后梁的千年古刹能仁寺的一部分,原名环清房,是寺中高僧澹林大师和香客清修之所。1938年侵华日军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纵火新塍镇东南半镇,小蓬莱也未能幸免于难。
大火过后,小蓬莱旧时的名胜十景“曲水回栏”“小桥接槛”“平堤烟柳”“南院风望”“绵浪桃花”“绿枝画舫”“溪阁观鱼”“萍轩玩月”“石栏河沼”“画屋梅林”损毁过半,即使幸存下来也是疮痍满目,濒于湮没。
一时间,小蓬莱犹如一座荒岛,凄凉、萧瑟。
直至1949年5月,新塍镇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并将其辟为劳动人民休息的公园。经历多年逐步修葺整顿,古老胜地才得以重焕青春、再展新颜。
20世纪90年代,小蓬莱由政府拨款、群众募捐等形式进行了多次整修,新建门厅、古银杏园、石碑、花墙、道路、蓬莱阁前的“双龙戏珠”,修筑西荷花池,重建乐园桥和天仙桥等。2014年3月起,为继续保持小蓬莱的原有独特风格,新塍镇政府又斥资350万元进行大面积的修缮和保养,并积极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这才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看到它当年的绝代风华,品味它曾经的别致韵味。
这些年,小蓬莱公园作为新塍镇的“明星”资源,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口耳相传下,它更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打卡地”。
尤其到了清明、五一、端午等节假日,小蓬莱每日都会接待络绎不绝的“粉丝”,他们大都来自嘉兴市区、周边县市等地,到此一游后,无不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
更有不少名人大家在此留下“墨宝”,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曾有感而发留下了一段生动描写: 只听远远丛林中传来悦耳的声声鸟鸣,穿过盛开的紫藤花园,踏上布满香樟叶的小径;又到红艳艳的杜鹃园,即便是青里透黄的草中碎石,和那一弯清澈碧透的溪流;又似乎能听得千百年前那隐隐的古寺钟声,从远处传来……
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有了岁月沧桑的痕迹,但小蓬莱优雅宁静的气质并未在历史长河中消散,反而如醇酒般历久弥香,绝对是一处放松身心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