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2日讯(通讯员 李松 记者 汪雨晨)不久前,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全省高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县(市、区)增加4个,分别是庆元(42213元)、景宁(41980元)、松阳(41863元)、衢江(41694元)。自此,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区)从8个减少到4个,标志着浙江向着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又迈了一大步。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区位优势不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耕地资源稀缺,约束山区县高质量发展。
然而,这4个山区县却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答卷:庆元、景宁、松阳、衢江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4%、8.1%、7.6%、10.8%,分别居全省第八、第二、第四、第一。其中的秘诀何在?
产业支撑更有底气

图源省农业农村厅
近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茶商大会上,松阳香茶成为“高频词”。
“今年,松阳香茶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两成。”山东省济宁市茶叶商会会长江波告诉记者,松阳香茶色泽翠润、香高持久、滋味浓爽、汤色清亮、叶底绿明,深受消费者欢迎。
松阳产茶历史悠久。如今,这片小小的香茗已然成为松阳县的富民产业:全县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自茶产业,位于该县的浙南茶叶市场更是以“中国绿茶第一市”享誉全国。
为持续擦亮这张“金名片”,松阳县打造了9条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精品茶主题旅游线路,并建成我省首个大型茶树种质资源圃以及3家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为茶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至今,松阳县已开发推出抹茶、茶多酚片、茶爽、茶叶熏腿等精深加工产品20余种。2024年,全县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45亿元。
在做强产业上,景宁、庆元、衢江三地不甘落后。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2024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1.39亿袋,从食用菌栽培、加工到休闲、保健的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惠及当地4万余人。景宁深挖畲药这一民族特色产业,全力支持高山道地药园建设,开发畲药全产业链。2024年,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29万亩,总产量6294吨,总产值近1.5亿元,比上年增长超10%。

图源省农业农村厅
衢江则另辟蹊径,在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生态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等方面下足功夫,把“好生态”作为“好卖点”,吸引农业主体入驻。去年6月,该区完成后溪镇后溪村、泉井边村2笔水土保持生态农业资源经营权交易,交易额达726.84万元。
山海携手双向奔赴
在浙江,山与海所形成的经济“两极”既是基本省情,也是发展机遇。
景宁县梧桐乡林山村四面环山,平均海拔在63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26度左右,空气清新,水质常年在国家二类水以上,是种植高山水果、蔬菜的“风水宝地”。然而,因交通受限,销路曾是个难题。
“过去种地没什么盼头,菜种多了卖不出去。”村民林启兄告诉记者,“如今销路不愁,干起活来也有劲了!”
这得益于景宁创新推出的“飞柜”。景宁县与宁海、海盐、上虞、温岭等结对地区合作设立了“飞柜”销售平台,通过调配两地的产品、市场资源,助力“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生态农产品走进山外的千家万户。景宁的冷水茭白、高山土豆、惠明茶、深山野蜂蜜等“土特产”通过“飞柜”摆上了结对地区市民的餐桌。截至目前,景宁与结对地区累计共建“飞柜”13个,销售额超2亿元,带动超2.4万农民增收。通过“飞柜”,林山村村民每年可增收30余万元。

图源省农业农村厅
像景宁“飞柜”这样的山海协作模式并不鲜见。松阳县与湖州市南浔区合作,在该县斋坛乡京梁村打造“稻+”生态农业产业园,探索“稻蛙共生”“稻耳轮作”“稻蟹共养”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推出稻米、稻耳、稻蛙等10余类特色有机农产品,并开展乡村研学、旅游等服务。2024年,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强村公司销售“稻+”产品盈利16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2万元。
衢江与鄞州合作,深挖历史文化典故,把衢江高家镇盈川村打造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几千元跃升至百万元,其中两地山海协作援建的19间民宿,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
农民钱包越来越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庆元县荷地镇,针对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乡村共富技能学堂”为村干部量身定制“岗位技能清单”和“特色技能清单”,依托共富工坊、实训基地等阵地,开展一系列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实操训练。
“现在我手头有5本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农户生产更有底气了,农户也很信任我。”荷地镇黄沙村村委委员张利花告诉记者。从护理员到无人机“飞手”,再到电商销售能人,像她这样的多技能干部如今在荷地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要形成乡村产业扩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关键在于培养技能型带头人。”庆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乡村共富技能学堂”已在全县19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助农成效日益凸显。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22.7%,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64.6%。

图源省农业农村厅
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地处浙西的衢江依托清水鱼、走地鸡、高山菜等名声在外的“土特产”,探索政府、企业、村民、市场协同的“乡村合伙人”模式,吸引农户共同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2024年,该区累计招募“乡村合伙人”1427户,带动本地就业岗位1.2万个,覆盖全区85%行政村。
挖掘乡村资源和传统文化,推动多元发展。景宁县将畲族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直播电商结合,形成“技艺展演—产品研发—线上营销”全链模式。截至目前,全县打造“巧手畲娘”等共富工坊83个,带动9600余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松阳县把废弃闲置的老屋作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于2016年启动“拯救老屋行动”,打好“保护+开发”组合拳,成功引进飞蘑集、云夕等品牌入驻,融合书店、艺术空间、咖啡饮品等多元业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有75个传统村落、760余栋老屋得到保护和利用,2024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