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申思婕)6月2日下午,“我是档案小小讲解员”培育活动现场展示环节在浙江省档案馆圆满落幕,30位小选手亮相决赛舞台,稚嫩的声音毫不怯场,讲述了各式各样的档案故事。
历史故事是很多小选手青睐的题材。26号小选手徐昊鸿选择茅以升作为讲解对象。“过去,杭州有一句俗语,叫作‘钱塘江造桥’。这句话是指异想天开,不可能的事。而改变这一说法的人,正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徐昊鸿讲解了建桥的艰苦,这段档案让他对历史有更深的感悟:“这座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悲壮一幕,承载了中国人的苦难,也抒发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勇于挑战的豪情壮志。”
还有的小朋友则别出心裁,发现了自己身边的档案故事。
“我们家住在武林门,那边是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把家附近的弥陀寺公园当成了活动基地,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个在档案史料记载中有关弥陀寺的传说。”13号小选手应嘉淇分享了弥陀寺的起源,也让他对居住的地方有了更多的理解,“弥陀寺在经历了寺庙、学校、工厂、民居等用途,才逐渐变成了当下的城市公园。”
19号小选手朱俊宇也讲了自己家园的故事——江干笕桥。“当年,笕桥机场是抗战初期空战的主战场,以高志航为代表的中国空军官兵,痛击日寇战机,取得完胜, 这场战役被称为“八一四”笕桥空战,创造了中国空战史上的光辉战绩。”朱俊宇讲道。他的妈妈说,为了准备这个题目,孩子查询了很多档案和资料,他还对历史产生敬畏心,萌生了社会自豪感。
一些老物件也被小朋友们“翻”了出来,通过家庭的变化感悟到历史的变迁。
沈亦琛选择将自己家里一份有100多年历史的“双耳木饭桶”作为讲解对象。
“1948年的一天,在阵阵鼓乐声中,一些大大小小的物件随着太奶奶的大红嫁衣来到了一户沈姓人家……”3号小选手沈亦琛将自己家里一份有100多年历史的“双耳木饭桶”作为讲解对象。木饭桶是沈亦琛太奶奶的陪嫁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太奶奶都用这个朴素的物件,为田埂间劳作的太爷爷送去乌米饭。“木饭桶是一部沈家人烟火生活的档案,传承着家族明亮的精神长相。”
10号小选手王俊楠则带来了一张内容为两个小男孩的老照片。“你们知道照片上的两个人是谁吗?那位穿着布衣的是我外公;站在旁边的是他的三弟,我的三外公。他们俩人现在都已经60多岁了,这张照片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王俊楠讲道,这张照片被外公视若珍宝,他常常听外公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听外公讲,从他记事开始,他就带着三个弟弟放羊、割草、喂猪、砍柴,过惯了吃不上饭的苦日子。那一次,父母带着他和三弟去县城,经过一家照相馆,俩人溜进去第一次见到小木马,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外公说,那一天是他孩提时代最开心的一天。”王俊楠说,外公常对他说要珍惜快乐的当下,“这是我听过最简单却又最珍贵的道理。”
参赛选手
在现场,一位个头小小的萌娃引起了评委的关注,这是本次活动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任知行,只有8岁。虽然年纪小,但任知行一点不怯场,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向大家讲解了他最喜爱的文字档案故事。
“我喜欢历史,喜欢汉字。在幼儿园时,我看了一本叫《图说汉字王国》的书,知道了文字是从图形演变而来的。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用结绳记事,直到仓颉发明了文字……”任知行讲解了甲骨文的起源以及应用,并得出了自己的感悟:“我渐渐有些明白了,文字可以记载历史,记载的东西保存下来就是档案。”
任知行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的识字量很大,“他不单单是认识多少字这么简单,而是深入到对文字演变、汉字本意的理解,他特别喜欢甲骨文,这可能和他小时候我们用人体模仿汉字教他有关系。”任知行每次遇妈妈去杭州少儿图书馆,都会抱一堆书回来。
许多孩子则谈到了活动的收获。“一个月以前我对档案还十分陌生,于是我翻箱倒柜,从家里的老物件里有了对档案的理解。”“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我对历史方面的认识,也让我克服了不少困难,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