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e农行动 

乌龙山之变—— 宁波引“感恩白茶”入黔西南之后

2019-06-07 10:30:11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黄程

“去年6月5日,我第一次到乌龙山,感觉就在昨天,一年时间过得太快了。”昨天一早,看到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白叶一号基地最新的照片,安吉县黄杜村村支书盛阿伟心生感慨。

“感恩白茶”扮靓乌龙山。(黔西南日报记者何胜坤邓忠胜摄)

  “去年6月5日,我第一次到乌龙山,感觉就在昨天,一年时间过得太快了。”昨天一早,看到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白叶一号基地最新的照片,安吉县黄杜村村支书盛阿伟心生感慨。

  可是,在千里之外的山岗上拍下这张照片的宁波挂职干部方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触:“一年前,山上没有路,车子开不了,人也走不进,看看这么大的变化,我怎么感觉不止一年?”

  方健的一句玩笑话,折射出黔西南州宁波帮扶工作队过去一年间对于时间的极度矛盾心理——他们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可以充分准备去争取茶苗、争取基地建设时间、争取最佳种植时机;又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茶苗可以快快长大,尽早出成效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海拔1850米的乌龙山上,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酝酿出无数变化。“不变的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决心和‘山海携手共赴小康’的情谊。”黔西南州宁波帮扶工作队领队田宾说。

  日以继夜,山乡巨变,茶苗生根扮靓绿水青山

  去年10月22日,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首种仪式在普安县地瓜镇举行。

  “株间距20厘米,种苗时要把土压紧,30厘米的茶苗需要及时剪枝,新种的茶苗需要在根部铺草保湿……”从千里之外赶来参加仪式的盛阿伟,在和屯上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共同栽下第一株白叶一号茶苗时,细心地传授着种植要诀。

  山乡巨变的第二幕由此开启。这一幕的开启,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在此之前的一百天时间里,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农户动员,资金筹措,土地流转、平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益联结机制设计建立……一系列的工作推进速度,创下了当地纪录。

  “搞建设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地瓜镇一名干部说,雨天披着雨衣、穿着雨鞋接着干,晚上临时发电继续干,有时一天施工15个小时。最繁忙的时候,工地上挖机有20多台,大型运输车70多辆。在施工队有些退缩的时候,方健给他讲了宁波杭州湾新区争取上海大众项目的故事,让他们重新鼓起干劲。

  基地建设进度很快,可是白茶怎么种、怎么管理,当地茶农一窍不通。百忙之中,当地干部群众代表抽出时间前往黄杜村接受了一次技术培训。“通过实地了解,手把手教他们梯田是怎么做的,茶园是怎么管理的,让学员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盛阿伟说,只有当地茶农“出师”,才能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2000亩茶苗的种植。

  “两建三看四要”,这是在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和黄杜村种茶专家指导下,探索出的茶园管护措施。如今走在种植基地内,每个管护人员都能流利地说出——“两建”是建好技管队伍、建好管理体系;“三看”就是“一看叶,二看草,三看茶苗少不少”;“四要”就是要掌握“追肥、亮脚、揭膜、清沟”四个要点。

  今年,我市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用于茶园提升和管护。精心呵护之下,茶苗长势喜人。“存活率非常不错,很多在95%以上。”中国农科院茶科所专家肖强说,今年3月他到普安,花了四天时间把2000亩茶园实地看了个遍。

  和肖强一起来的,还有盛阿伟。“你看,上面发了7颗芽,能看见白化了。”盛阿伟蹲在茶地里,刨出茶苗查看根须,“看,这根发得多好啊,白色的就是新长的,长的有1厘米了,发了芽生了根,脱贫就有了新希望。”

  接二连三,美丽嬗变,两年之后初采亩均增收万元以上

  虽然白茶才发芽,但2000亩茶园已经让不少贫困户增了收。屯上村磨寨河组的村民罗少伍说,他家以前“一文不值”的20多亩荒坡,流转种茶一年收入就达5000多元。白沙乡种植点,卡塘村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黄锦,从去年8月开始在茶园务工,已挣得15100元。

  “目前已有235户贫困户参与茶园杂草清除、土地整理、茶苗种植、茶园管护等工作,务工费110余万元,户均增收4680元。”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土地流转和务工仅是贫困户增收途径之一,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贫困户共享60%、企业共享3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户共享5%”的共享机制,“好收成还在后头,两年之后初采亩均增收最低一万元。”

  更多的变化还在酝酿发酵。在宁波帮扶工作队诚意感召下,3月15日,在距离乌龙山不远的江西坡,全球最大的绿茶出口企业——浙江茶叶集团占地100余亩的茶产业园已经开工,由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承建。项目总投资2.8亿元,将建设3条精深加工生产线。

  “浙茶集团主要负责茶叶加工和产品销售,对原茶统购统销,根据原料情况进行国内名优茶、内销大宗茶和出口大宗茶及深加工茶制品四种类型加工。”浙茶集团有关负责人说,预计项目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亿元,将带动1000人左右就业,人均增收7500元,实现1.1万人脱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这么好的风景资源,应该做旅游文章。”帮扶工作队队员在一次调研中的对话,激活了新的蓝图。未来,围绕两个种植基地,“茶旅结合”将带来更美的风景。白沙基地500亩茶园就建在秦汉时期的茶马古道边,而地瓜种植基地就建在乌龙山系,杜鹃遍布,风车耸立,景致迷人。

  争分夺秒,努力求变,争取到最大受赠面积2000亩

  故事的开始,要从一封信说起。去年4月9日这一天,黄杜村村支书盛阿伟等20名党员给习总书记写信,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回馈党恩,不久后得到总书记批示肯定。

  消息传出后,各地都在极力争取。以省为单位,贵州初选在列,但是我市对口帮扶的黔西南州并没有入围。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黔西南州普安县不仅得到了茶苗,而且在4个受捐地区中拿到占比最高的2000亩,成为一匹“黑马”。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宁波的机遇意识是变化的关键‘催化剂’。”回忆起一年前的情形,田宾的话语间依然带着当时的紧张气息。“去年5月25日晚上11时多,我在电话中得知,安吉考察团6月初要到贵州进行白茶捐赠选址考察,往返机票都已订好,行程安排中没有黔西南。”怎么办?事关重大,他顾不上时间已是深夜,立即与安吉县委县政府、浙茶集团等多方联系沟通,动用所有资源邀请考察团前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焦急的等待过后,好消息终于传来——考察团答应改签返程机票,到普安县看看。6月4日晚10时多,黔西南派出的车子开了5个多小时,把考察团接到普安。双方连夜商讨相关事宜,次日一早,上山实地考察。“蕨类多的地方,适合种茶叶。”在地瓜镇考察时,中茶所研究员肖强说。方健赶紧接过话头,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头说:“在那座云头大山里,发现了目前世界唯一、距今100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普安不仅是‘中国古茶树之乡’,还是‘世界茶源地’,是种茶的好地方。”听完,盛阿伟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

  “有这样的历史,又有当下的条件,加上工作队的诚意和作风、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软硬条件都具备了,没得挑!”盛阿伟说,“这是茶的起源地,是白叶一号最好的归宿,我们娘家人放心。”

责任编辑: 潘洁

消费维权热线:0571-85311094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2019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