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血液里的“癌信号”!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检验医生挽救患者生命

2025-11-12 16:30:09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柯莉华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通讯员 柯莉华)对于检验科医生来说,每天成千上万的样本和数据看似冰冷,但其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近日,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就从一份普通的血检报告中发现了不寻常的“蛛丝马迹”,最终帮助一名患者揪出了早期胃癌,上演了一场生命救援的奇迹。

  常规体检中的异常指标

  今年年初,50岁的张先生参加单位组织的常规体检。他自认身体硬朗,只是偶尔消化不良,以为是“老胃病”,从未特别在意。几天后,他的检验报告出来了,在“胃功能三项”这一栏,几个醒目的箭头引起了医生的注意。

  “胃蛋白酶原I低于正常范围,胃蛋白酶原Ⅱ轻度升高,两者比值显著降低。”检验科医生解释,“这组数据提示患者的胃黏膜可能出现萎缩,尤其是胃体和胃底部位。而胃黏膜萎缩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

  这组异常数值如同一个警报器,提示张先生的胃黏膜健康已亮起“黄灯”。医院立即将这一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和张先生本人,并强烈建议他进行胃镜检查。

  从抗拒到接受:胃镜查出早癌

  起初,张先生颇为犹豫,觉得自己没有明显症状,做胃镜既麻烦又难受。在检验科和消化内科医生的耐心解释下,他终于接受了建议。

  胃镜检查发现,张先生的胃窦部有一处约1.5厘米的黏膜病变,表面略微粗糙。医生当即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了医生的担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是常说的“胃早癌”。

  消化内科医生介绍,胃早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这个阶段的胃癌,治愈机会非常大。

  微创手术解除危机

  由于发现及时,张先生无需进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消化内科团队为他成功实施了胃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这种手术如同“精准打击”,通过胃镜伸入微创器械,将癌变的黏膜一层层剥离下来,完整保留胃结构。

  ESD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张先生恢复良好,不久便康复出院。他感慨道:“真没想到,抽一管血竟然救了我一命!幸亏查得早啊!”

  胃癌筛查的重要性

  胃癌发病日趋年轻化,早期常无典型症状,或与普通胃炎、消化不良混淆。等到出现疼痛、消瘦、黑便时,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医生建议:年龄超过40岁,有胃癌家族史,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不良饮食习惯(高盐、腌制、烧烤食物),长期吸烟、重度饮酒,生活在胃癌高发区的人群,应将“胃功能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一旦发现异常,务必遵医嘱进行胃镜精查。

  张先生的经历是“防大于治,筛重于治”的完美典范。从检验科发现血液中的蛛丝马迹,到消化内科通过胃镜明确诊断并实施微创根治手术,环环相扣的医疗流程共同为患者健康构筑了一道坚实防线。

  健康小课堂

  胃功能三项(PGI、PGII、PGR)是什么?

  它们是反映胃黏膜功能和状态的“晴雨表”。PG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PGII则由全胃腺和幽门腺分泌。当胃黏膜萎缩时,PGI分泌减少,而PGII相对稳定,导致两者比值显著下降。这是一种高效、无创的胃癌筛查方法。

  为什么要做胃镜?

  血液检查是“侦察兵”,能发现风险,但不能最终确诊。胃镜则是“审判官”,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细微变化,并对可疑部位取活检,通过病理学诊断这个“金标准”来明确病变性质。

  ESD手术有什么优势?

  对于胃早癌,ESD是一种超级微创的治疗方法。它能完整切除病灶,达到根治效果,同时具有保留胃功能、创伤小、生活质量高的优势,其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责任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