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的乡村丨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2025-09-15 15:33:04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谢甜泉 通讯员 徐枫翔 全欣欣 共享联盟·永嘉 陈凯

  【楠溪江的乡村故事】

  - 鹤盛镇·鹤阳村 -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

  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山水诗派”,成为后世文人寄情自然的精神源头。

  历史给了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一年时间,谢灵运却给了永嘉“中国山水诗摇篮”的千年盛名。在任期间,谢灵运迁家人在永嘉居住,后人在北宋初年迁居鹤阳村,而今这里成为谢灵运后裔的永嘉聚居地。

  俯瞰鹤阳村

  山水与文脉滋养着鹤阳村。从宋朝到清,约600年的时间鹤阳村诗人辈出,先后走出38位诗人,诗文400多篇,堪称温州诗人第一村。

  如今,鹤阳村被评为“中华诗词之村”,将诗画瑰宝作转化为乡村独有财富,走出一条以文兴村的“鹤阳路径”。

  诗画传家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自北宋建村以来,诗与画便成为鹤阳村最为鲜明的文化基因。在村里的环翠书院,文化研究者胡雄健告诉我们,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鹤阳村出了不少诗人,均有佳作传世,一时名闻遐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词之村”。

  而将鹤阳村文化推向顶峰的,当属明朝谢庭循,他是鹤阳第十二世,著有《梦吟堂集》,宣德皇帝、王公大臣皆与之有诗歌酬唱。

  不只是诗歌的造诣,谢庭循的“诗、书、画”堪称三绝。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就中有这样一幕——一位宫廷画家在给宣德皇后画像,而这位画家正是谢庭循。他因才华出众被征召入京,参与《永乐大典》的修编,后官至四品,成为宣德皇帝的“独见爱重,恒侍燕闲”的首席艺术顾问。宣德皇帝曾在谢庭循的鹤阳山水图上御《题谢庭循临流亭图》诗。

  谢庭循还有一代表作——《杏园雅集图》被誉为“中国文人雅集画的最后高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一幅名画,更是一座研究明代历史的图像宝藏。”胡雄健介绍,画中的细节解读历史,其生动性和细节丰富度甚至可能超越文字记载。

  楠溪耕读传家,鹤阳“诗书继美,比户可封”。一家数代皆诗人者不胜枚举,如谢德玹,其曾祖梦符、祖父叔夔、父亲振孙和儿子道宁、曾孙承览均名列38位诗人榜;十八世谢敬撰一脉诗人则几乎传了十余代,均堪称楠溪江“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范本。

  文化新生 古老诗画走入现代生活

  漫步鹤阳村中,随处可见诗词的痕迹。

  比如,现存建筑叙伦堂中,多幅楹联仍清晰可见。其中“三鹤平分烟火盛,一池春梦子孙多”一联堪称绝妙。三鹤,当指鹤阳、鹤盛、鹤湾;一池春梦,则源出谢灵运在永嘉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便鸣禽”。

  鹤阳第十三世谢道宁传世的《鹤阳八景诗》,所提及的锦屏春晖、玉泉夜月、兰台清风、梅坡霁雪、环翠书声、临清诗思、并野农歌、回潭渔火等“鹤阳八景”,反映了世代于此诗意栖居的浪漫。

  面诸多璀璨的文化瑰宝,鹤阳村也没有简单地束之高阁,而是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其“活”起来,“走”出去。

  “要做好文化的转化与体验。”温州市级文化特派员、温州市派驻鹤阳村第一书记黄建峰说,鹤阳村已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中华诗词之村”,正围绕“诗学传承”“诗意造景”“诗歌与艺术”“诗歌与音乐”四大版块,打造鹤阳村独特的“诗”意乡村品牌。

  围绕村内丰富的诗词文化,鹤阳村打造了谢公亭—兰玉亭—环翠书院—鹤阳古道—番薯田的研学路线。学生们可来此俯瞰古村,观赏“鹤阳八景”,挖掘秋日果实,孩子们在游历山水之间,领略诗词的魅力。

  立足当地自然、人文景观,鹤阳村还常态化开展艺术乡建,邀请潘罗敏等艺术家驻村,举办鹤阳诗村艺术乡建研讨会,参与村民的日常活动,如农耕、手工艺制作等,了解和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今年,鹤阳村还将“文特派·诗栖居”诗村文化视觉化展览开到了上海。

  如今,村里成立了鹤阳兰台诗社,筹划开展“楹联工程”,将从老祖宗留下的400多首诗词中遴选佳句制成楹联,悬挂于家家户户门前。“每一副楹联都出自本村诗人之手,扫码就能看到整首诗和作者简介。”胡雄健描向我们绘着未来的场景:村巷间诗联林立,游客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在一条流动的诗词长廊里。

  随着村内鹤阳八景的新生,不断复原的古祠堂、摩崖石刻“兰玉台”等,都将让鹤阳村在诗与烟火之间,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可共鸣。

  【下期预告】

  楠溪江的乡村第六站,我们将去到岩头镇苍坡村。这里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为唐朝后裔李姓聚居地。村内建筑以文房四宝布局,展现“耕读”文化。乡村背后有哪些故事?敬请垂注。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