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莲都区碧湖镇资溪寺内,一株编号110210700009的千年古樟树正焕发新生,新叶层叠如盖,树干苍劲挺拔,与三年前出现冠幅萎缩、枯枝枯干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座见证1600年风雨的“活文物”,在科学保护与全民守护下再现蓬勃生机。
2023年资溪寺古樟存在冠幅萎缩、枯枝枯干
“这棵樟树是莲都区年龄较长的千年古樟之一,是我认为最美的樟树,树高26米,平均冠幅约45米。”丽水市古树名木保护协会会长项岩盛望着满树新绿,语气里满是珍视。
2024年资溪寺古樟
2023年,他最早发现这棵古樟的异常,冠幅萎缩、枯枝枯干、部分树皮易脱落。“再不管,可能就撑不住了!”项岩盛向社会发起强烈呼吁,为这株千年古树求援。
一场“温柔的拆除”
呼吁很快有了回响。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联合碧湖镇、建设、水利、文保等多部门召开会议确定保护措施,一场“温柔的拆除” 就此展开。投入6.6万元抢救资金,一方面“护树队”拆除了樟树根部的硬化路面,改善根系呼吸,回填种植土补充营养;一方面新增设的透水围栏挡住了人为踩踏,让雨水能悄悄渗入土壤。
与此同时,“护树队”通过定期修剪枯枝、清除寄生植物等精细化的管护,今年夏天,古樟迎来了爆发式生长。“你看这新叶密度,比修复前明显密多了!”项岩盛眼里藏不住笑意。
全民接力的守护
“打我记事起,它就这么粗。听村里老人说,这是村里的‘风水根’。”91岁的同心村村民郑爷爷拄着拐杖说,“去年施工队拆水泥地时,村里的大伙都自发来送水。咱知道这是救大樟树的命呢!你听,叶子沙沙响,是老树在道谢呢。”
如今,古樟周围拆除了围栏,新铺上了透水石板路,枯枝也早已修剪上药。村民们对樟树的守护还藏在日常里。有人看见孩子攀树枝,就立刻喊住:“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要保护好”。碧湖镇同心村一肩挑尤茂蔚说,接下来还要修缮寺庙门头,给围墙开几扇窗,让阳光和风都能陪多古树“说说话”。
科学保护的“组合拳”
古树复壮不能靠“输血”,关键要恢复其“造血”功能。项岩盛介绍,该案例成功在于“生境系统性修复”,通过破除硬化地面释放根系生长空间,搭配微生物菌肥改良土壤。
1600年的风,吹过古樟的每一圈年轮。如今,这株老树不仅活了下来,更成了莲都的“生态坐标”。它的新生里,有科研人员的严谨,有村民们的热忱,更藏着“一树一策”的守护智慧。就像项岩盛说的:“保护树木,说到底是要懂它、敬它,给它喜欢的生长环境。”
风穿过新叶,沙沙作响。这是千年生命的呼吸,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柔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