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水患变水利 台风防御战背后的水脉“重生”

2025-08-06 14:44:59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戴凯霖

  刚刚过去的7月,台风“竹节草”来势汹汹,定海区降雨量持续攀升,防汛形势陡然紧张。关键时刻,舟山定海区五山水利工程全力运行,将积水快速排海,守护定海平安度过台风。

  8月5日,由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近五山水利工程。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探寻这片土地如何摆脱“内涝顽疾”困扰,实现从“城市伤疤”到“城市阳台”的惊人转变。

  俯瞰东海云廊生态带 供图:定海区委宣传部

  定海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独特的地理风貌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让它长期遭受水患的侵袭。城区内,五座巍峨挺拔的山体占据了总面积的70%,每当台风季节来临,山洪便如脱缰的野马般汹涌而下,给城区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

  时间回溯到2019年。台风“米娜”登陆舟山,定海遭遇强降雨侵袭,创纪录暴雨让当地人刻骨铭心。当时,舟山解放西路积水深达1.5米,沿街商铺损失惨重。“水位涨到柜台这么高,十几万的货全泡汤了。”经营海鲜干货的王大姐至今心有余悸。

  台风“米娜”带来的严重损失,深刻触动当地,催生了全新的治水理念。工程建设者们带着激光测距仪,踏遍城区的角落,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五座山体在暴雨时产生的洪峰流量是城区排水能力的6倍,而老旧的管网系统如同“90年代的血管”,难以承受“21世纪的血流量”。于是,工程师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给洪水修高架”的方案——在山腰修建了18.3公里的截洪渠,让70%的山洪“高来高走”,不再涌入城区。

  五山水利工程布局图 供图:浙江水利

  在东海云廊3号入口,一块智慧大屏实时闪烁着累计拦蓄水量等数据。这正是工程的“最强大脑”——台风智防系统在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以前防汛靠人海战术,现在238个传感器构建起‘水利物联网’,连哪个消力井有树叶堵塞都能提前预警。”定海区水利局局长区徐国中指着大屏介绍道,“2023年‘梅花’台风期间,系统提前12小时预判积水风险,调度泵站强排了105万立方米的洪水。”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项民生工程还催生了“水岸经济”的新业态。针对五山水利工程紧贴主城区、周边人文和自然景观众多的特点,定海区从一开始就跳出传统水利思维,依托工程山间施工便道打造了“东海云廊”生态带。这一工程不仅具备防洪排涝的功能,还融合了健身休闲、观景体验等多重功能,推动了城市风貌的提升和文旅惠民。

  晚上,市民们在此散步、露营 定海区委宣传部

  曾经让定海人头疼的“五座山”,如今已变成了市民天天见面的“城市阳台”,25公里长的东海云廊宛如一条翡翠项链环绕山间,串联起公园、体育馆、图书馆等城市设施,成为展示定海历史文化的“城市客厅”,累计吸引游客达677万人次。

  “听完讲解员介绍治水故事,感觉定海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得淋漓尽致。”来自山西的游客周女士不禁感慨。

  据介绍,五山水利工程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在安全方面,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升到了20年一遇;在生态方面,新增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降温效应使得周边小区空调能耗降低了12%;在经济方面,带动了房产增值、商铺租金上涨30%,并孵化出了28家“网红店”。

  “治水不是终点,而是共同富裕的新起点。”徐国中一语道出了这项工程的深层意义。据了解,该模式已入选浙江省“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经典案例,并正在沿海地区推广。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