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街夜市重新开张了,但好像不如以前亲民了,少了点烟火气,人气也不是很旺。”
最近,家住杭州市朝晖小区的温大伯有些惆怅,今年,家门口曾经的“宝藏夜市”改造提升,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改造后的夜市规范了很多,但租金也随之上涨,让不少摊主望而却步,整个夜市显得有些冷清:“以前,家中缺的任何东西,在这个夜市里都能买到,现在这些小摊都搬走了,不方便了。”
附近居民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有一些摊主反映,升级后的夜市,摊位费涨了,“真正来租的人不多,店铺生意冷清。”
新市街夜市,真的不复往昔了吗?
改造后的“潮荟新市街” 记者 杨晓轩 摄
夜市已开30年,是附近居民的宝藏地
新市街夜市承载着很多老杭州人的记忆。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吴山夜市的兴起,就逐渐有人到这里摆摊卖货。
夜市藏在居民区,一直以来人气都旺,200多米长的道路上,摆满了各种小摊。
在温大伯的印象中,夜市上售卖的东西,很接地气,基本上家里用到的所有物品,都能在这里买到,包括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客厅用的沙发垫子、卧室里的床单被褥、洗澡用的拖鞋浴花,还有各种鞋子、皮带,以及修理钟表电器、手机的摊贩。
“下午四五点钟,整条街便热闹起来,摊主们各自忙活,来往的居民忙着采购。晚上10点差不多会安静下来,摆摊的商贩们摇着蒲扇,有人三五成群开始聊天消遣。”
这条街,就这样热闹了30年。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
“因为是‘野生夜市’,占道经营的情况特别严重,以前我们到新市街吃个饭,连电瓶车都没地方放,真的是太挤了。”住在附近的李先生说,大家很欢迎夜市的烟火气,同时也希望它能规范起来。
今年,大家的期盼有了回应,经过两个多月的升级改造,全新的“潮荟新市街”最近正式亮相。
生意变冷清了 记者 杨晓轩 摄
改造后的夜市“不亲民”了?
下午5点钟,记者来到了新市街,看到道路两边架起数十顶许多橘黄色的棚子,每个棚子下都配备了一张可移动的红车小桌,大概2平方米不到的空间,就是一个摊位了。
虽然摊位的数量众多,但已经正式开张营业的没几个,整条街显得有些冷清。
“规范是规范了,人气没有了。”张大姐是朝晖二区的居民,她告诉记者,这条街影响了附近许多人的生活,“以前大家进进出出,习惯了在这里买点东西,价格也很便宜。”
几个月前,她听说这个夜市要改造,心里满怀期待,“乱确实是有点乱的,如果能规范一下,肯定是好的。”
不过,对于目前改造后的结果,她有些失望。“本来这个时候,整条街都是人。现在不行了。很多生活用品店都没有保留下来,开出来的基本都是小吃店,附近老小区,老年人多,大家对小吃的需求并不高,街两边的沿街店铺,本来就有很多卖吃的。”
刘大爷也有同感,“改造过,反而没什么人了。以前我们吃完晚饭,都愿意过来逛逛,现在来了也不知道买啥,大家都不愿意来了。”
心里最着急的,还是摊主们。
手机维修店老板“一哥”在这条街摆摊15年,“可能是刚改造好,很多店都没开出来,人确实比以前少了很多。”
这给他的生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好在店铺经营这么多年,积累了许多老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可能经营不下去了。”
另一家小百货店的摊主,同样在夜市经营多年,她对摊位费的变化有自己的看法:“以前10元一天,现在100元一天,涨太多了。”
在她看来,新市街夜市主要是服务当地居民的,“不能和武林夜市比,那边来的都是游客,我们以前的老摊主现在只留下10来个了。”
大概只有街头的老牌餐饮“冠江楼”还保持着和以前一样的热闹。
说起夜市的人气,一位店员直摇头,“你看看,整条街就我们这里还有点人。”
也有摊主吐槽,摊位不仅价格高,能使用的空间太小,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限制,“很多人都是想坚持开下去的”。
不少摊位还空着 记者 杨晓轩 摄
夜市负责人:冷清只是暂时的
带着大家的疑问,记者找到了“潮荟新市街”负责人黎先生。
黎先生表示,新市街夜市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设立的,“当时专门开辟了这样一个地方,方便大家就业。原先夜市是不收费的,后来因为经营的人比较多,出现了脏乱差的情况,所以每家收取10元的卫生费,也不收租金。”
多年下来,夜市的经营者大多都不是原来的那批下岗工人,而是一些职业摆地摊的,“产品质量问题,秩序混乱、消费投诉多等问题开始出现,才有了这次的改造升级。”
在改造升级过程中,运营公司对夜市的基础配套和设施进行了投入,也聘请了保洁和其他工作人员,所以租金也随之上涨,“租金我们参考过周边一些夜市的价格,并不是随便订的。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我们也有相应的减免政策。”
至于大家担心的人气,黎先生很有信心:“改造提升后的夜市开业才一个月,期间还经历了台风天,暂时人比较少。整个夜市一共有70个摊位,目前已经签约52家,入住42家,等9月份会把所有摊位基本铺满,到时候人气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