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首次不使用外部淡水的情况下,仅利用盐碱水同时实现农作物收获和海鲜养殖;在瑞安市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的1000多亩3‰盐碱地上,“浙1831”早籼稻平均亩产达500公斤。日前,我省援疆科技特派员团队和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通过技术创新,分别为破解盐碱地治理利用这一全球性难题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新思路新成果。
翠绿鲜嫩的毛豆,在一望无际的沙海中显得格外亮眼。7月24日,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四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一号公路边一亩多盐碱地试验田,收获了150多公斤早熟毛豆,完成试验目标。
塔克拉玛干沙漠盐碱地试验田里的毛豆已经成熟。记者 王晨辉 摄
这是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员团队创新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新成果。传统的盐碱地治理需要使用外部淡水或地下淡水,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不佳,且难以可持续发展。2023年9月,来自浙江大学的董伟仁高级实验师、舒妙安教授担任浙江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员,研发出盐碱水的“类海水”调控技术,成功实现石斑鱼的设施化养殖。如何更好利用盐碱水,实现盐碱地造田可持续发展,成为他们近段时间的核心攻坚任务。
舒妙安介绍,他们将盐碱水淡化处理后获得淡水和浓水,淡水用于盐碱地的大水漫灌淋盐及农作物的滴灌,浓水经调控后则用于高价值海鲜的养殖。这项技术的最大突破在于不依赖外部淡水或地下淡水,仅利用当地荒置的盐碱水即可同时实现盐碱地造田和海鲜养殖,实现双丰收。
接下来,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员团队将对此项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扩大试验范围。“我们将协调受援地相关部门单位,为团队深化开展研究试验和综合评估提供有力保障。”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享联盟·瑞安 杨洋 摄
连日来,位于瑞安市的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工作人员黄俊带着工友忙着收割早稻。在1000多亩3‰盐碱地上,经首批200亩收割测算,“浙1831”早籼稻平均亩产达500公斤,超过试种预期,也远超去年种植其他水稻品种亩产450公斤的水平。
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秀炜介绍,整个收割工作计划在7月底前完成,总产量预计在550吨左右。他表示,今年台风和强降雨频发,“浙1831”依然表现出极强的抗倒伏能力,稻秆粗壮挺拔,稻穗饱满充实,灌浆情况良好。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俞法明介绍,浙江区域光温资源有限,双季稻生长衔接紧张,早稻生产须控制在110天以内。针对浙江沿海地区早稻种植特点,俞法明牵头早籼稻育种团队成功选育了具有熟期早、株高中等、株型紧凑、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抗倒性好、后期熟相好、稻谷适宜加工等特点的“浙1831”早籼稻品种。为缩短育种周期,团队还通过海南南繁方式实现一年种植三季,加快新品种的育成,并在杭州、嘉兴、绍兴、温州等地多年多点试验;其间,通过高氮用肥试验品种耐肥性和抗倒性,用人工接种病菌和分子标记进行抗病筛选。“浙1831”早籼稻品种,从配组到审定历时11年。
在总面积1500亩的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中,有1000多亩用来种植“浙1831”早籼稻。在“浙1831”早籼稻收割后,陈秀炜团队还计划选取“华浙优261”及耐盐碱新品种进行晚稻种植,并选定部分地块种植中稻品种,开展稻蟹共生、稻虾轮作等试验,加速盐碱地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