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炎炎夏日下开启“绿”动分类

2025-07-16 16:57:58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张丽丽 卢策晗 柯家齐 张婷婷 俞梦楠

  近日,新碶街道各社区暑期假日学校如约而至,假日学校内不仅有趣味英语等文化课,更设置了以寓教于乐的环保主题课程。

芙蓉社区:暑期假日学校开启一堂会“动”的环保课

当课桌上的矿泉水瓶被贴上“可回收物”标签,当同学们为一片菜叶属于“厨余”还是“其他”争论不休,垃圾分类课正在悄悄改变青少年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堂特殊的课程,不仅教会了青少年分类知识,更在大家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

7月14日,芙蓉社区暑期假日学校正在开展一堂别具特色的垃圾分类课,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照搬枯燥的分类标准,而是用视频和游戏点燃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垃圾分类沙包”游戏把垃圾分类和丢沙包完美结合,简直是边玩边学的天花板。游戏开始时,大家得站在1米外的线后,先盯着沙包上的字快速“审题”。“这个‘用过的餐巾纸’该丢哪个筐?”有人举着沙包小声嘀咕,旁边立刻有同学支招:“灰色!其他垃圾!”找准目标后,抡起胳膊把沙包丢出去。要是“废旧报纸”精准落进蓝色筐,周围立刻响起欢呼;要是“鱼刺”不小心飞进了红色筐,大家就笑着提醒:“错啦错啦,有害垃圾筐不收骨头哦!”

一问一答式的互动环节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用过的口罩属于什么垃圾?”老师刚问完,就有同学举手抢答:“其他垃圾!因为它既不是可回收物,也不属于厨余和有害垃圾。”老师笑着递给他小零食作为奖品。“废充电电池呢?”“有害垃圾!”同学站起来大声回答,赢得了一罐彩绘铅笔。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因为答错而懊恼地挠挠头,有的因为答对而兴奋地和同桌击掌,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笑声和掌声。

垃圾分类课的意义,远不止于教会分类方法。它让青少年懂得,环境保护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我”做起的具体行动。当年轻的双手学会正确投放每一片垃圾,当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的点滴选择,未来的世界,定会因这堂青春课而更加清澈明亮。


杜鹃社区:暑期齐分类,假日学校助力垃圾分类宣传

借助暑期假日学校的机会,近日,杜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垃圾分类知识假期课程,向居住在本社区的31位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负责授课的单老师通过一则公益短片徐徐拉开垃圾分类课堂的序幕。课上,单老师讲解了什么是垃圾分类,从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储存和投放为切入口,通过数据向同学们展示了垃圾分类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发言,不论是垃圾污染的种类,危害,同学们都能一一回答出来。

在介绍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后,单老师还为假日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精彩有趣的小游戏,在这个环节,每个小朋友被分到数个代表着不同垃圾的沙包,需要同学们将对应的垃圾投入到正确的四色垃圾桶之中。一位参与游戏的鲁同学说:“今天的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学校里没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还玩了有趣的游戏巩固在课上学到的知识。”

此次活动,帮助假日学校的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相关垃圾分类知识,助力社区创造更优美的居住环境。杜鹃社区将继续推进社区内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助力垃圾分类工作发挥更好成效。


玫瑰社区:别样暑期实践——地铁站里的安全与环保探秘之旅

炎炎夏日,蝉鸣阵阵,中河路地铁站里迎来一群充满好奇的身影。为更加丰富辖区青少年的暑期生活,玫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中河路地铁站精心策划以“安全环保地铁行”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共同带领孩子们深入探索城市交通脉搏,种下安全与环保的种子。

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开启地铁“心脏”探秘之旅。从繁忙的站厅层到列车飞驰的站台层,从保障安全的消防设施到指引方向的标识系统,工作人员一一拆解,将抽象原理化为生动讲解。孩子们还走进了神秘的“车站大脑”——站控室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与调度指令令孩子们惊叹不已,真切感受到高效运行背后的智慧力量。


安全出行之外,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更着眼培养未来城市环保公民。地铁站工作人员化身为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地铁站就成为了移动的环保课堂。工作人员不仅通过分类手册向孩子们讲解各类分类知识,还向他们介绍了站点内的分类垃圾桶的分布位置,强调在公共交通出行时,也需要将手边的垃圾进行分类的投放。


玫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会在接下来的假期里,组织辖区青少年参与涵盖垃圾分类、消防安全、出行安全等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丰富他们假期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助力他们度过有意义又安全快乐的暑假。

迎春社区:“蓝星卫士”守护最美“生态绿”

7月14日,迎春社区组织30余名“蓝星卫士”垃圾分类志愿者,开展“蓝星卫士”守护最美“生态绿”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志愿者们顶着烈日,深入社区各个角落,用实际行动为居民打造更整洁、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全面清理,让社区“焕新颜”。志愿者们分组行动,重点清理积存垃圾、搬运乱堆杂物、清除卫生死角。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共清理垃圾60袋,规范垃圾分类点8处,整治卫生死角12个。原本堆满杂物的楼道变得畅通,绿化带里的塑料袋、烟头等垃圾被一一捡拾,社区环境焕然一新。

入户宣传,让环保理念“入人心”。在清扫的同时,志愿者们还走进80余户居民家中,发放《垃圾分类指南》和环保倡议书,面对面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阿姨,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要投放到红色垃圾桶里。”大学生志愿者小林耐心地向居民演示分类方法。不少居民当场表示:“以后一定认真分类,不能再随手乱扔了!”

居民参与,让环保行动“可持续”。此次行动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更激发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张大爷主动加入清扫队伍,他说:“看到志愿者们这么辛苦,我们自家门口当然要自己维护!”

环保不是一时的行动,而是日常的习惯。迎春社区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环境整治活动,让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共同描绘更美的生态画卷!


迎春社区:巧手剪纸倡环保 垃圾分类“剪”出来

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7月15日,迎春社区创新宣传形式,将传统剪纸艺术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巧手剪纸倡环保”主题活动,让垃圾分类知识在趣味体验中深入人心。

活动现场,社区特邀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其培担任指导老师。张老师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精心设计了四色垃圾桶、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创意剪纸模板,让孩子们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剪纸时要先对折,再沿着画好的线条剪,就像垃圾分类一样,要耐心细致、准确分类。”张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将分类理念融入剪纸技巧中。

在动手环节,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垃圾分类图案,认真描画、裁剪。红纸在手中翻转,剪刀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可回收标志”“厨余垃圾箱”等剪纸作品便跃然纸上。小朋友们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要把这个‘可回收’窗花贴在家里,提醒家人做好垃圾分类!”

此次活动以“非遗+环保”的创新模式,让垃圾分类宣传更加生动有趣。迎春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寓教于乐的方式,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共同建设绿色环保社区。



责任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