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南美白对虾大量上市季节。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余姚马渚镇沿山村的市青丰水产养殖场,虾塘边停着一辆大货车,几名工人正在给刚刚捕捞上来的南美白对虾称重。“34.7斤。”随着工人的一声报数,养殖户姚秋绒在一旁,将重量仔细记录在笔记本上。
南美白对虾捕捞现场
“这几天来买的都是温州的一个客户,今天订了2000多斤。阿拉一大早就在捕捞了,一个个虾笼拉上来后,再称重。”经过四五个月的等待,100多亩南美白对虾迎来成熟季,姚秋绒一边安排工人捕捞,一边忙着称重记录,养殖场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姚秋绒正在展示刚捕捞上来的南美白对虾
捕捞现场,工人们正穿梭虾塘间忙着收网捕虾,一条条兜满白对虾的“地笼”被拖出水面,活蹦乱跳的虾被装入筐内,然后过磅、入箱,现场一片热闹景象。“南美白对虾是今年8月中旬开始上市的,每天生意好的时候能卖出5000多斤,现在的批发价是每公斤40元左右,主要是供应给江浙地区的农批市场。”姚秋绒介绍,每年的3月底到6月初是南美白对虾的育苗期,需要培育六七批,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后,白对虾成熟上市,可以卖到11月份。
“11月份的时候气温低了,白对虾不再生长了,阿拉又要开始卖鱼了。”姚秋绒说,养殖场采用鱼虾混养的模式,每个虾塘里同时养殖了青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生态高效养殖,提高了鱼和虾的品质。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将捕捞上来的白对虾称重后,再用一个个塑料筐分装,“10多斤一个筐,为了防止太多虾挤在一起,互相挤压导致死亡。”姚秋绒说,运到外地的虾通过分装后,再放入水桶,水桶内放入了冰块,用来控制水温,水温保持在18℃至20℃,虾减少了活动,成活率也随之增大,桶里同时放入了增氧泵。
据了解,青丰水产养殖场成立已有20多年,该养殖场以“高品质的种苗、生态的技术、严格的管理”为理念,经过不断创新发展,现有水产养殖标准化池塘面积约150亩,白对虾育苗大棚1300平方米,年产淡化南美白对虾苗5亿多尾,年产优质淡水鱼种1200万尾,年产值超700万元。该养殖场先后获得南美白对虾种苗生产示范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省级水产优质种苗规范化繁育基地、宁波市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市科技示范基地、市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我们之前在云楼、乐安湖都养过水产,有鳗、河虾、鱼,从最开始的20亩,到现在的150亩,规模越来越大。”姚秋绒性格直爽、办事干练,她告诉记者,1999年的时候,在马渚镇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她和丈夫在沿山村承包了百亩鱼塘,尝试培育和养殖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因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优点,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品种之一,但做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管理工作并不简单。“我们每天要对虾塘增氧作业10多个小时,白天阳光不充足,导致水温上面高、下面低,水温不均匀,就会导致鱼虾生病,通过增氧措施,水流动了,鱼和虾的生长环境就好了。”姚秋绒说,除了水质调节,虾苗选种、放养密度、疾病防治等都是关键。
平时,养殖场由姚秋绒和丈夫、儿子一同经营管理。“现在是南美白对虾销售的旺季,阿拉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在虾塘里忙碌了,做好捕虾的准备工作。”姚秋绒说,目前养殖场雇有帮工6名,“这个塘比较大,有12亩左右,我们放了18个虾笼,虾笼里要提前放入饲料,对虾进行诱捕。”据了解,青丰水产养殖场一年能销售南美白对虾2.5万公斤。此外,该养殖场还将优质虾苗销售给周边乡镇的养殖户,带动大家一同致富。
小小白对虾,做成“大产业”。如今“青丰水产”的南美白对虾早已成为马渚镇淡水养殖产业的一张“金名片”,为乡村振兴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