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国家旅游局确定将浙江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时至今日,从免费开放西湖景区,到创建百个兼具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百个旅游风情小镇和1万个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域大景区、省域大花园又有了更为纵深的意义。
近日,国家旅游局确定将浙江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时至今日,从免费开放西湖景区,到创建百个兼具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百个旅游风情小镇和1万个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域大景区、省域大花园又有了更为纵深的意义。
浙江:全域旅游探索已进入‘村’时代
全域旅游之于浙江,是一条漫漫探索之路。
“2002年,西湖‘拆除围墙’,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接下来的15年里,西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时时处处可旅游的共享之地,这可以说是我省推进全域旅游的最初探索。”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省陆续出现乌镇、桐庐等点上的“旅游全域化”实践后,在2014年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浙江提出要把全省当成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打造,这契合了我省正在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努力。
相较于景点旅游,全域旅游是针对旅游需求侧变化的一次供给改革,主动打破空间限制,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但要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光有景区的参与还远远不够。
“浙江相继推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在全省范围内打造百个旅游风情小镇,这些都是全域旅游推进的深化与拓展。我们认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关键在县(市、区)、落点在县(市、区),只有各个县(市、区)百花齐放,才能全省满园春色,”该负责人说,“那么,县(市、区)的基本支点又在哪里呢?在村,万村景区化建设是全域旅游的基础性工程。试想,如果万村景区化实现了,那么这些县(市、区)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要素也就具备了。当下,我省的全域旅游探索已经进入了‘村’时代。”
留住乡愁:推进“浙江旅游风情小镇”建设
2017年1月,浙江全域旅游迎来一件重大“政事儿”—首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名录公布。旅游风情小镇,对于大多数浙江人来说是一个新名词,在全国旅游产业内同样也是首创。风情小镇不同于特色小镇,从主体上来说,它并非是全新创建的综合体,而是有行政建制的乡、镇、街道;旅游风情小镇能给予游客更完整的乡愁以及更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是一个彰显乡土风情、人文个性,充满风采、意趣、韵味的新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旅游风情小镇是2017年浙江省旅游发展重点,《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工作实施办法》提出,计划5年左右在全省验收命名约100个民俗民风淳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业态丰富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首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名录
杭州:余杭塘栖镇、淳安姜家镇
宁波:慈溪观海卫镇(鸣鹤古镇)、象山石浦镇、宁海前童镇
温州:苍南矾山镇、泰顺泗溪镇
湖州:德清莫干山镇、湖州南浔镇
嘉兴:桐乡乌镇镇、嘉善西塘镇
绍兴:柯桥安昌镇、诸暨赵家镇
金华:义乌佛堂镇、兰溪诸葛镇
衢州:江山廿八都镇
舟山:嵊泗五龙乡
台州:温岭石塘镇
丽水:龙泉竹垟畲族乡、遂昌王村口镇、松阳西屏街道(松阳老城)
以旅游风情小镇为代表的创优项目对于推进浙江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提质增效、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万个A级乡村景区
在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乡里截污纳管一次性投资6000多万元,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和长效管理,斥资数千万提升交通、游览、通信等公共服务工程,成功创建为中国首批全乡域开放国家4A级景区,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利用,全乡基本实现“一家一户一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90万人次,户均营业收入超过70万元。
把乡村按照景区的标准来经营建设,是我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推进的关键一步。浙江旅游业“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让全省1万个村成为A级以上景区,1000个村达到3A级景区标准。
接下来,浙江省的全域旅游发展将紧盯产业融合。重点推进“旅游+美丽产业”,与交通等部门合作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公路、通景公路和骑行绿道,将每一项交通工程、配套设施都变成一个个景点;重点推进“旅游+历史文化”,使丝绸、黄酒、木雕等经典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重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主客共享。
全域旅游最终的价值在哪里?
浙江旅游发展版图上,“开发一个景、富了一个村”“猪棚变金棚、叶子变票子”“山下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这样的典型案例俯拾皆是。
全域旅游,不仅在于让看得见的环境变美,更在于其背后“联动一二三产相融相盛,让全域居民变局外人、旁观者为受益者、参与者”的共建共享的魅力。
安吉余村,从采矿卖石头到发展旅游卖风景,村里开起农家乐、办起旅行社、种起四季果园等,村民通过“美丽经济”发家致富。旅游业与乡村、工业、文化、体育、林业等多行业相加后,不仅催生了一大批区别于传统旅游景区的新旅游点,更增加了整个经济发展的活力,展现出旅游业独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关联性价值。2016年,全省旅游项目总投资突破1万亿元,龙之梦、山水六旗等一批单体投资超200亿的旅游大项目落户浙江。
“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浙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告诉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浙江旅游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旅游发展难题。”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院长易开刚提醒,全域旅游不能仅限于景点配置,更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更加注重全社会各类发展资源及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突出地方特色,不仅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决策,还要让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共建,因为只有群众越参与、旅游才能越红火,“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才能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
民间资本全域旅游有金可淘
《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创新性地对“共建共享机制”提出了要求。浙江省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张雄文说:“我们鼓励有民间资本加入当地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来,也希望省内能建立起常态化的志愿者队伍。我们倡导的 共建共享 一方面将带来游客体验度与美誉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增强居民的获得感,改善生活环境,还能促进就业,使景区工作人员、地接导游等职业得到保障。”
另外,民间资本加入全域旅游建设,并非只有投入,恰恰相反,“共建共享机制”带来的社会利益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间已有体现。
比如德国柏林的旅游热点中就有一项“厕所游”——很多游客都想体验一下瓦尔公司出资建设的公共厕所,不仅因为在欧洲免费开放的公共厕所少,更是因为在这家公司运营的厕所,游客可以看到出人意料的广告创意,体验到舒适服务。而瓦尔公司也依靠人气聚集的各项广告业务,获得了经济收益。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张雄文认为,有社会与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及体系的建设,会是今后评估各地全域旅游成果的一个加分项。可以预见,民间资本加入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全面建设,也能凭借随之而来的游客红利,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淘到金”。
浙江全域旅游大事记
2002年,西湖‘拆除围墙’,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接下来的15年里,西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时时处处可旅游的共享之地,这可以说是我省推进全域旅游的最初探索。
2012年,乌镇以“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为重点,大力实施景区内外环境的综合整治。
2013年,浙江省政府批复桐庐县为我省首个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
2014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浙江提出要把全省当成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打造。
2015年,浙江提出创建百个兼具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
2016年,浙江提出创建百个注重特色民俗风情与乡俗文化挖掘的旅游风情小镇。
2017年,浙江公布首批“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并提出到2020年打造一千个3A级景区村庄和一万个A级景区村庄。
8月3日,国家旅游局确定将浙江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时至今日,从免费开放西湖景区,到创建百个兼具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百个旅游风情小镇和1万个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域大景区、省域大花园又有了更为纵深的意义。
©2017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