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8日讯(共享联盟·台州 朱玲巧 葛星星 通讯员许晖晖/文 孙金标/摄)“一出门就是公园,靠近大海,产业发展起来了,环境变好了,日子真是越过越美了。”临海达道村村民李花兰感叹。从她家一路直行约1.5公里,就是位于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白沙湾海滨公园。
近日,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这里海水清澈,椰风摇曳,沙质细腻,吸引了大批游客。今年“五一”假期,白沙湾海滨公园日游客超6万人次,被誉为“台州小三亚”。
那么,白沙湾是如何从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变成海蓝沙白的网红公园呢?
十余年磨一剑,这是一个关于美丽海湾的梦想。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冷清荒芜的盐碱地,海洋垃圾大量堆积,腐烂分解后释放出难闻气味……”附近村民回忆。
2011年,白沙湾海岸带整治一期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200万元,开启了白沙湾生态修复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将蓝色海湾整治列为重大海洋工程之一。
白沙湾把握住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市在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八八战略”上谋好新篇,提出“树立生态优先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快速成立了蓝色海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海洋生态修复工作被纳入市政府美丽台州建设、“五水共治”及县(市、区)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等专项考核,并形成了一系列临港新城规划、白沙湾概念规划、详细规划等“顶层设计”规划体系。
同时,依托专家团队聚智聚力,对白沙湾生态修复方案“精雕细琢”,力争打造浙江海岸带整治和蓝色海湾的示范样板。
2015年,白沙湾海岸带整治二期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补助4300万元,加速了白沙湾生态修复的进程。
2019年,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8亿元,旨在提升白沙湾岸线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完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育保全。
“通过退养还滩、退养还海,建设滨海生态湿地和恢复历史上的白沙滩,还原了清澈的3000亩海水湖、连绵的2.5公里沙滩和风景迷人的28公顷海岸绿化廊道,把白沙湾打造成为长三角滨海度假休闲的胜地。”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
2022年12月,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蓝色海湾验收。
从高处望去,白沙湾如一条彩色丝带环抱的无瑕翡翠,光彩夺目。
此前,白沙湾海岸带整治一期和二期工程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水体浑浊、水质较差,淤泥含量高,且缺少沙质岸线等问题,与宜人宜居宜游的海岸带差距较大。
如何让海更蓝,让沙子更白?
2019年,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启动,台州湾经开区以沙滩修复、水环境治理、岸线植被恢复三大工程建设为核心,破解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针对湖区沙滩没有潮涨潮落形成干滩的问题,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项目组反复论证优化现场吹砂施工工艺,创新提出沙滩分层修复方式,尽量减少干滩的不利影响,确保沙滩投资少品质优。台州湾经开区成立工作专班,从广东和福建调配了47万立方米优质沙,圆满完成沙滩修复任务。
为了让海面呈现蓝色,项目开展湾底淤泥清扫,完成污染底泥清除约224.29公顷、清淤方量约310万立方米,并采用生物治理和生态养护的方法,让海水呈现出当前的蓝绿颜色。水质提升,引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骨顶鸡和斑嘴鸭栖息,成为鸟类观赏地。
针对修复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实施“一周一报”,挂图作战、销号推进,对工程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全程监管,广泛运用无人机、高清摄像、航空遥感、实时监测等技术采集可视化成果。
三年攻坚,才有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水与海塘堤防、白沙湾畔植被连成一体,两岸立体景观层级递进,形成滨海“生态海岸”。
沙白海清,候鸟翔集,如今的白沙湾滨海公园,迎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丰收”。
眼下,台州湾经开区积极谋划白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项目,台州湾青年创新港、华海头门港人才公寓、康居二期工程等正在加快建设。以白沙湾为主体,将构建集生态居住、商贸金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山—城—湾—海”特色生态型城市空间,吸引更多人才至此工作创业。
白沙湾海滨公园在改善临港新城投资环境的同时,也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幅提升了当地土地的增值效益。数据显示:随着白沙湾生态修复的推进,周边土地价格从100万元/亩上涨至340万元/亩。
白沙湾项目曾代表浙江在全国美丽海湾建设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如今又被自然资源部评选为全国海洋生态修复的十大典范案例。水清沙软的滨海湿地与宜居舒适的海滨城市和谐共生,一幅“两山”转化带动临港新城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