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专题活动 > 2017档案日 > 记忆 正文

探寻金庸报业生涯的开端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27日 17:05:56 来源: 浙江省档案局
金庸的辞呈
 

  青年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拥有“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等名誉头衔,1999—2005年还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可以说金庸大师与浙江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大师九十华诞,《钱江晚报》特在2014年3月5日发表纪念文章《金庸九十矍铄如故》。浙江省档案馆作为金庸家乡的档案馆积极为该文章提供了第一手档案材料。

  这两件在“东南日报社”全宗里的金庸真迹档案距今68年,内有金庸1946年与《东南日报》签下的一份《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还有一件金庸离开《东南日报》的“辞呈”。两件与金庸相关的档案原件,如同两个支点,连起了一段大师当年在浙江《东南日报》供事,记者生涯由此起步的人生轨迹。

  从1946年11月23日起,“对新闻事业抱有浓厚兴趣”的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开始做外勤记者,这份《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正是当时签下的,保证书中写道:“兹保证查良镛在贵社任记者兼收英文广播工作服务期间,确能遵守社方一切规章,听从调度,勤慎奉公,如有违背社章,不听调遣泄漏公务上应守之秘密……等情事,愿由保证人负完全责任……保证人:许雪庄、毛以泉”。

  来到报社后,金庸可谓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具体工作是,担任收听外国电台如美国之音、大英电台(BBC)的英语广播,择要翻译出来。偶尔也选一些英文报上的短文请他移译备用。他一接手马上动笔译好交卷,给汪远涵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所以,金庸的主要工作实际上是负责收听和翻译美国之音和大英广播电台的消息,编写国际新闻稿。那时报馆没有必要的录音设备,国际新闻稿完全就是依靠收听,然后翻译。

  然而青年金庸认为当外交官能更直接地实现他的报国愿望。在时任上海市法院院长、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堂兄查良鉴的帮助下,他插班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专业继续学习。就这样,金庸于1947年10月6日向报社提出了辞呈,他在辞呈中谦虚地写道:“至社工作将近一年,深感本身学识能力甚为不足,故工作殊乏成绩。现拟至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研究两年,恳请准予赐请长假,俾得求学之机会而将来回社服务或可稍能胜任也……”这份辞呈很快得到了报社的批准。

  金庸至此离开杭州,赴沪学习并获得作为《大公报》记者赴港工作的机会。直至1959年创办《明报》,数十年苦心经营,发展成为香港颇具规模的大报之一。其后还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以上两份隐匿于浩瀚档案中的金庸真迹档案,时间仿佛定格在了那一刻。一个不断进取的青年金庸、一个永不满足的青年金庸便在我们眼前站立了起来。档案虽无言,但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研究与思考空间。

编辑: 谢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