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旅游人文 正文

老篾匠赶集寻徒弟

2014-09-16 07:0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记者 杨振华 见习记者 何双伶 市委报道组 郑积亮 余静轲

  王振富现场演示竹编技艺。记者杨振华摄 

  浙江日报江山9月15日电 江山市峡口镇王村集市上,王振富的摊位前,颇为热闹。近前一看,吸引人们驻足的,是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竹编工艺品。

  “这只鸡威风,多少钱?”在一只竹篾编制的公鸡前蹲着看了好一会儿,一名妇女大声问王振富。只抬了抬头,王振富说了一句:“东西不卖的,摆出来大家看看,我是要招徒弟。”他指指边上的展板,又继续低头编手里的一个竹篾花瓶。

  边上有三块展板立着,一块是“中国竹编概述”,一块是非遗文化竹编介绍,还有一块才是王振富到集市摆摊的目的:招收学徒。男女不限,免收学费,包吃包住,学会为止。

  “包吃包住,学做篾现在还有饭吃吗?”赶集的人围过去看看,带着些许嘲笑,顾自走开。又有不明情况的人顺着集市的街道走来,发现摆满一地惟妙惟肖的竹编动物,或蹲或站,和“老板”王振富聊上几句,看看展板,笑着离开。

  作品叫好,但就是“叫”不到徒弟,王振富已经习惯。这不是他第一次摆摊寻徒弟,从8月初开始,他已到峡口镇集市上摆过两次摊,每次都悻悻而归。面对赶集村民的嘲弄和不解,沉醉在竹编工艺中的王振富,泰然自若,继续编织着手里劈成细线般的篾条。

  “现在塑料制品很多,价格又便宜。竹编是纯手工,价格肯定高,没什么人用了,更没人愿意学。”69岁的王振富,17岁开始跟师傅学做篾,上世纪90年代后,塑料制品逐渐取代竹制品,他只好去种植经济作物或打工,做篾成了副业。

  临近中午,赶集人减少,看热闹的人也没有了。王振富收起展板,再将竹艺作品一一拿回家。从人声喧哗的集市,回到他自称“仙霞竹编工作室”的家里,王振富一一介绍起自己的竹艺作品。

  站在仙鹤、孔雀等活灵活现的竹艺作品间,王振富开始述说自己对竹编的感情:“大概2000年以后,我重新开始做篾。但是竹席、竹篮、竹畚箕这些都没人用了,怎么办?我就想,既要实用,又要有观赏价值,然后就开始做清明馃盒、花瓶等。”

  2009年,王振富成为江山市竹编工艺非遗项目传承人,之后受聘于江山长台小学,每周到学校教授竹编课程。看到这么多小“徒弟”,王振富却开始担忧:原来带过5个徒弟,早就不干这行了,竹编技艺如何传承?

  “学做篾没个三五年出不了师。孩子们上的是兴趣课,一周一课,一堂课40分钟。做篾首先要学劈篾,孩子们用的篾丝都是我准备好的。”王振富一面说一面伸出粗糙的手掌道,“不浪费掉很多竹子,手指不受点伤,是不可能学会的。”

  道别时,王振富郑重地告诉记者,他正在编织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等竹编作品,希望能建造一个竹编工艺非遗文化展馆。即使最后招不到徒弟,也能让做篾这个逐渐消逝的老行当,让后人还可以真实触摸。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